3 《中醫大辭典》·山梗菜
3.1 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桔梗科植物山梗菜Lobeliasessilifolia Lamb.的根或全草。分佈東北及山東、福建、臺灣、雲南、廣西等地[1]。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1.治傷風發熱,支氣管炎,肝硬化腹水,水腫。煎服:6~9g[1]。
3.5 使用注意
3.6 化學成分
全草含山梗菜鹼等多種生物鹼。另含山梗菜聚糖(Sessilifolan)、熊果酸等[1]。
3.7 藥理作用
山梗菜鹼爲中樞興奮藥。應用於呼吸衰竭如新生兒窒息、麻醉藥中毒等。其作用短暫,無蓄積性,可重複注射。可抗血小板聚集。口服可引起嘔吐,小量有祛痰作用[1]。
4 《全國中草藥彙編》·山梗菜
4.1 拼音名
Shān Gěnɡ Cài
4.2 別名
4.3 來源
爲桔梗科山梗菜屬植物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和線萼山梗菜L. melliana Wimm,以根、葉或帶花全草入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注:同屬植物大種半邊蓮Lobelia davidi Franch.與前種近似,分佈於西南,東到江西,個別地區也做山梗菜入藥。
4.4 性味
辛,平。有小毒。
4.5 功能主治
宣肺化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用於支氣管炎,肝硬化腹水,水腫;外用治毒蛇咬傷,蜂螫,癰腫疔瘡。
4.6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山梗菜
5.1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5.2 拼音名
Shān Gěnɡ Cài
5.3 英文名
Herb of Sessile Lobelia, all-grass of Sessile Lobelia, Sessile Lobelia
5.4 別名
半邊蓮、水莧菜、苦菜、節節花、大種半邊蓮、水折菜、天竹七、對節白、水楊、柳
5.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5.6 原形態
山梗菜 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狀莖直立,生多數鬚根。莖圓柱狀,通常不分枝,無毛。葉螺旋狀排列,在莖的中上部,較密集;無柄;葉片厚紙質,寬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5-5.5cm,寬3-16m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至闊楔形,兩面無毛,邊緣有細鋸齒。總狀花序頂生,長8-35cm,無毛;苞片葉狀,窄披針形,比花短;花梗長5-12mm,花萼筒杯狀鐘形,長約4mm,無毛,花冠藍紫色,長2.5-3cm,近二脣形,外面無毛,內面具長柔毛,上脣2裂長匙形,下脣3裂片橢圓形,裂片邊緣密被睫毛;雄蕊在基部以上連合成筒,花絲筒無毛,花葯結合線上密被柔毛,僅下方2枚花葯先端具筆毛狀髯毛。蒴果倒卵形。種子近半圓形,棕紅色。花、果期7-9月。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平原或山坡溼草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東、浙江、臺灣、廣西、雲南等地。
5.8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較粗壯,具多數白色細鬚根。莖直立。單葉互生,披針形,先端,邊具細鋸齒。總狀花序生莖頂端,花萼鍾狀5裂;花冠深藍色,近二脣形,上脣2全裂,下脣3裂,裂片長圓形,邊緣密生白色緣毛。有時可見小蒴果。氣微,味微苦。
5.9 化學成份
山梗菜全草含山梗菜鹼(lobeline)等多種生物鹼,另含山梗菜聚糖(sessilifolan),熊果酸(ursolic acid),二十九烷(nonacosane),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1]。
5.10 藥理作用
山梗菜鹼爲中樞興奮藥,臨牀上用於治療呼吸衰竭,如新生兒窒息、麻醉藥中毒等。其作用短暫,無蓄積性,可重複注射。其藥理作用與菸鹼頗爲類似,它興奮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劑量較大,則直接興奮呼吸中樞;還能興奮延腦的迷走中樞(引起心慢)、嘔吐中樞,對神經節先興奮後麻痹,對橫紋肌有箭毒樣作用,可使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小量有祛痰作用,以往曾用以治呼吸道疾患(祛痰、興奮呼吸等)。
5.11 性味
味辛;性平;小毒
5.12 歸經
歸肺;腎經
5.13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主感冒發熱;咳嗽痰喘;肝硬腹水;朋腫;癰疽疔毒;蛇犬傷;蜂髯
5.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搗汁飲。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5.15 各家論述
1.《東北藥植志》:作利尿、催吐、瀉下劑。2.《黑龍江中藥》:根及全草:外用解毒,治療蛇犬咬傷,疔瘡、蜂螫。根:鎮咳祛痰,煎水服,可治支氣管炎。3.江西《中草藥學》:清熱解毒。
5.16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