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三十四疔爲病證名,即按部位、形狀等分疔爲三十四種之總稱。出《外科啓玄》卷二。即:一曰心疔,二曰肝疔,一曰心疔,二曰肝疔,三曰脾疔,四曰肺疔,五曰腎疔,六曰麻子疔,七曰石疔,八曰雄疔,九曰雌疔,十曰火疔,十一曰爛疔,十二曰三十六疔,十三曰蛇頭疔,十四曰鹽膚疔,十五曰水洗疔,十六曰刀鐮疔,十七曰浮漚疔,十八曰牛拘疔,十九曰豬疔,二十曰牛疔,二十一曰狗疔,二十二曰羊疔,二十三曰驢馬疔,二十四曰瓜藤疔,二十五曰豆腐疔,二十六曰氣疔,二十七曰鬼疔,二十八曰紅絲疔,二十九曰內疔,三十曰蒲桃疔,三十一曰楊梅疔,三十二曰魚臍疔,三十三曰痘疔,三十四曰蜈蚣疔[1]。
3 心疔·三十四疔
心疔爲病名。出《外科啓玄》卷二,即生於心之俞穴心俞,募穴巨闕及手少陰心經之經穴靈道、井穴少衝等部位的疔。其色赤,發熱心煩,睡眠不安,口乾,其痛應心,小便赤,面赤。治宜清心解毒,用瀉心湯加托里解毒之品[2]。
13 爛丁·三十四疔
爛丁爲病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由皮膚破損染毒或溼熱火毒蘊蒸肌膚而發,多見手足部。初起患處脹痛呈暗紅色,迅速蔓延成片,繼則疼痛劇烈,患肢水腫,出現水泡,潰後出現淡棕色漿水,皮肉腐爛,周圍轉爲紫黑色,瘡面略呈凹形。重證可伴高熱頭痛,神昏譫語。治宜清熱解毒利溼,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妙丸合方化裁。初起皮色暗者,以玉露散外敷;如皮色紫黑,可用蟾酥合劑或蟾酥餅塗敷患處。腐去以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蓋貼收口。若身熱不退,神昏,或患處腐爛繼續蔓延者,逆證,爲毒邪走竄內攻。參見疔瘡走黃條。宜中西醫結合治療。類似氣性壞疽[12]。
14 三十六疔·三十四疔
三十六疔爲病名。“丁”即“疔”。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黑皰、亂疔、滿天星、滿天星疔、腎疔。十三丁之一。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周赤色,初生少,其頭逐日增多,數越多,證情越重,若滿三十六則危。宜早治[13]。
15 蛇頭疔·三十四疔
蛇頭疔爲病證名。指療之一。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二。又名蛇眼疔、天蛇毒、調疽。生於手指尖,形似蛇頭,故名。《醫宗金鑑》卷六十八強調:蛇頭疔發自指端筋骨、根深毒重,天蛇毒發自指端肌肉、其毒稍輕。即膿性指頭炎[14]。
18 刀鐮丁·三十四疔
刀鐮丁爲病名,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爲十三丁之一。該疔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餘,肉色紫黑如燒灼。宜用生礬三錢,蔥白七根,共搗爛作七塊,蔥湯逐塊送服,蓋暖取汗,汗出爲度。忌用刀刺,亦可用芭蕉根搗敷之[17]。
29 紅絲疔·三十四疔
紅絲疔爲病名。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二。又名赤疔、血箭疔、紅線疔、金絲瘡、血絲瘡、紅演疔、血絲疔、紅絲瘡、紅絲血箭疔、紅演兒、紫疥癍。因火毒凝聚或破傷感染所致。多起於手足,生於手,有紅絲入腋;生於足,有紅絲入腹,均屬重證。初起局部紅腫熱痛,繼而起紅絲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竄,重者可伴寒熱頭痛,乏力。治宜清熱解毒,內服五味消毒飲加減,並於紅線遠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燈心蘸煙油於紅絲盡頭灸一壯,再刺疔頭,或用浮萍草嚼爛外敷,亦可於紅絲盡處刺斷,搽離宮錠子[28]。
30 內疔·三十四疔
內疔爲病名。出《瘍醫準繩》卷二。內疔者,先發寒熱,體痛、頭痛,數日後,胸腹、背脅、頭面手足間有一處甚痛而腫起,即內疔所發之處。急用霹靂火汗之,並內服敗毒散;若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不減,宜服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蟾酥丸;外用野菊花根、葉搗爛敷之[29]。
3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3.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8.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45.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8.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7.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13.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91.
-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7.
-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6.
-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2.
-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
-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2.
- ^ [1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4.
-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6.
-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3.
-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6.
- ^ [1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4.
-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7.
- ^ [2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2.
- ^ [2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8.
- ^ [2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05.
- ^ [2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0.
- ^ [2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2.
- ^ [2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2.
- ^ [2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2.
- ^ [2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4.
- ^ [2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0.
- ^ [3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7.
- ^ [3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1.
- ^ [3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7.
- ^ [3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8.
- ^ [3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