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棱菌

厭氧性細菌 病原微生物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ròu dú léng jūn

2 英文參考

cl . botulinum

3 註解

肉毒棱菌(cl.botulinum)爲腐物寄生菌,廣泛分佈土壤和動物糞便中。革蘭氏陽性粗大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有時可見短鏈狀。有周身鞭毛,無莢膜芽胞橢圓形,大於菌體,位於次極端,使菌體似網球拍狀,芽胞抵抗力甚強。嚴格厭氧,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形成直徑3~5mm不規則的菌落血液瓊脂平板上有β溶血。能消化肉渣,使之變黑,有腐敗惡臭。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產酸產氣。液化明膠,產生hzs,不形成吲哚。

肉毒梭菌的外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最強的一種,它比氰化鉀毒力大一萬倍,人服0.1微克即可致命,純化的肉毒毒素1mg能殺死2億隻小鼠。與典型的外毒素不同,並非由生活的細菌釋放,而是在細菌細胞內產生無毒的前體毒素,待細菌死亡自溶後遊離出來,經腸道中的胰蛋白酶細菌產生的蛋白激酶作用後方具有毒性,且能抵抗胃酸消化酶的破壞。根據毒素抗原性不同,可分爲a~g個型。其中主要引起人類食物中毒的爲a、b、e型。各型之間抗原性不同,其毒性只能被相應的抗毒素所中和。內毒毒素是一種嗜神經毒素,經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作用腦神經核、神經接頭處以及植物神經末梢,阻止乙酰膽鹼的釋放。妨礙神經衝動傳導而引起肌肉松馳性麻痹肉毒中毒發生,主要由於豆類、肉類、臘腸及罐頭食品等被肉毒梭菌或芽胞污染,在厭氧條件下繁殖產生外毒素,被人食入所引起。表現爲全身無力、視力模糊不清、吞嚥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毒素不直接刺激腸粘膜,故無明顯的消化症狀

嬰兒肉毒病是由於嬰兒腸道內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羣,食用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品後,芽胞在這情況下定居於盲腸,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的感染中毒。表現爲便祕、吮乳無力、吞嚥困難眼瞼下垂,全身磯張力減退。嚴重者因呼吸肌麻痹而造成嬰兒猝死。主要見於一歲以下兒童。診斷的依據主要是檢測毒素標本爲食品、病人糞便或血清,用已知抗肉毒血清在小白鼠體內作中和試驗,或用反向間接血凝試驗。預防的原則是加強食品衛生的管理,多價抗毒素血清可作緊急預防和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