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溼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í shī

2 英文參考

umbilical dampn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臍溼(umbilical dampness[1])爲病證名[2]。是指以臍帶脫落後,臍眼溼潤,甚者有水液溢出爲主要表現的新生兒疾病[2]。出《顱囟經》。

4 症狀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臍孔溼潤不幹,甚或有水溢出,或臍孔周圍稍見紅[2]

5 病因病機

由於斷臍後護理不當,爲水溼所浸,如洗浴未給揩乾,或因尿布過分潮溼,久浸臍部而成[2]

6 治療

治宜外用收斂固澀藥物,如枯礬、煅龍骨、煅牡蠣滑石粉等,幹撲臍部[2]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