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經切除術

手術 梅尼埃病的手術 內耳及聽神經、面神經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qián tíng shén jīng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vestibular neurectomy

3 手術名稱

前庭神經切除術

5 ICD編碼

04.0301

6 概述

Frazier(1904)首次經顱後窩切除第8對腦神經以消除眩暈;Dandy(1932)報道624例前庭神經切除斷術治療眩暈,切斷前庭神經感受器傳入神經,可改善梅尼埃病症狀,消除眩暈,但並非針對病因,而屬對症性手術治療。

7 適應

前庭神經切除術適用於:

1.凡有不能控制眩暈聽力良好,經內淋巴囊手術失敗的病人,可考慮行顱中窩或迷路後前庭神經切斷。內淋巴囊手術最佳有效率爲60%~70%,而前庭神經切除術有效率在90%以上。本手術不解決迷路積水,術後聽力仍波動,最後導致減退或喪失,因此早期不宜行此術。

2.不完全的迷路切除術後持續伴有位置性眩暈,存在殘留的迷路功能,冰水灌注仍可引出眼震,切斷前庭神經可獲良好效果。

3.非典型周圍性眩暈,即病變位於迷路內、前庭神經前庭神經節範圍內缺血或微型聽神經瘤,只行迷路內手術不足以控制症狀,爲阻斷前庭末梢的異常衝動,則應行前庭神經切除術

4.凡是患有不能控制周圍性眩暈,行乳突根治術半規管瘻管引起眩暈,中耳或鐙骨手術後持續性眩暈,腦外傷後或突發性耳聾引起的眩暈,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前庭神經切除術

8 麻醉體位

氣管插管全麻,頭轉向對側,術耳朝上,對側耳枕於頭圈上。

9 手術步驟

1.經迷路前庭神經切除術  適於保守治療和內淋巴囊減壓術無效者,耳聾嚴重,前庭功能障礙者。

(1)切口:耳後溝後1.5cm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並剝離骨膜,放置牽開器。

(2)鑽磨乳突:按乳突根治進路,開放鼓竇、乳突腔及上鼓室,使乳突腔輪廓化。

(3)開放迷路:爲便於手術,可取出鑽骨及錘骨頭,用電鑽磨開骨迷路,暴露外、前、後半規管腔(圖9.3.1.3-1),開放前庭暴露前庭內壁,前半規管壺腹爲有用的標誌,可追蹤上前庭神經前庭內壁後上方的篩狀區爲上前庭神經進入處,分佈於上、外半規管壺腹及橢圓囊。

(4)打開內聽道:以篩狀區白點爲標誌,在顯微鏡下用鑽石鑽向前向內鑽磨,將內聽道上、後、前骨壁磨薄,鉤除已磨成薄殼的內聽道骨壁,暴露內聽道腦膜,磨內聽道底骨質時,小心磨開面神經迷路段骨質,在明視下保護面神經,追至內耳門,勿損傷腦膜,在腦膜上做小切口,可看到上前庭神經,向上暴露垂直嵴(Bill隔),垂直嵴的前方爲面神經,須明確分清上前庭神經面神經小心分離其間粘連,再向下暴露橫嵴和下前庭神經,此時腦脊液溢入術野,輕輕吸出,待其減少或停止漏出後再進行手術。

(5)切斷前庭神經面神經位於內聽道橫嵴前上方,應予保護,其下方爲蝸神經;後方的上下分別爲前庭神經上、下支。小腦前下動脈分支一般不向內耳道底伸入,此動脈損傷出血應用雙極電刀凝固止血。用小鉤將面神經前庭神經分開,若在橫嵴之下切斷前庭神經,剪除包括前庭神經節在內的一段前庭神經。重度耳鳴聽力喪失嚴重者行蝸神經切斷,則可見面神經居內聽道的上方。同時可檢查腦橋小腦三角有否腫瘤(圖9.3.1.3-2)。

(6)關閉術腔:神經切斷後,用遊離顳肌瓣或腹部脂肪覆蓋內聽道,防止發生腦脊液漏,用肌骨膜瓣或明膠海綿填充乳突腔,按層次縫合。

2.迷路後前庭神經切斷術  保留3個半規管從迷路後暴露腦橋小腦三角,適於有實用聽力而不能控制眩暈發作的病人,可進行前庭神經切斷術,此進路優點是損作簡單,損傷聽神經面神經的危險性小,缺點爲視野小,不能切除前庭神經節神經瘤浸潤者。

手術步驟同經迷路前庭神經切斷術,做耳後切口,完成常規乳突鑿開術,保留外耳道後壁,認清並磨出面神經垂直段的輪廓,用鑽石鑽磨除乙狀竇表面骨質及後顱窩骨板,暴露顱後窩腦板及乙狀竇,可壓迫乙狀竇使其後移,後半規管位置恆定,在外半規管後方突出約2mm,用鑽石鑽頭磨出其輪廓,但勿磨出藍色,在後半規管和乙狀竇之間切開腦膜進入顱後窩,放入顱後窩自動牽開器,壓迫和牽引乙狀竇,使腦橋小腦三角暴露更好,關鍵是能暴露乙狀竇而無大量出血。切開腦膜前半小時靜注20%甘露醇250~500ml,減少腦組織體積(圖9.3.1.3-3)。

乙狀竇向後牽引,切開腦膜暴露腦橋小腦三角(圖9.3.1.3-4),可看到三叉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和迷走神經前庭神經聽神經像一根神經,在顯微鏡下二者之間裂縫可以看清,切斷前庭神經之前先將其分離開,在腦橋小腦三角面神經依附在蝸神經的後面,與在內聽道的位置相反,從內聽道到腦幹面神經從上面轉到下面,蝸神經從後面轉到靠近腦幹時的前下方(圖9.3.1.3-4)。

可用神經刺激確認面神經刺激前庭神經遠端可引起輕度面肌運動,因衝動可通過前庭面神經吻合支傳到面肌刺激神經不產生面肌運動。前庭神經與蝸神經顏色不同,前者更灰暗,有作者用腦幹反應測聽(ABR)來監測神經。明確面神經、蝸神經前庭神經解剖關係後,用尖刀、顯微手術剪,或氦氖激光束切斷前庭神經(圖9.3.1.3-5),應防止損傷供應腦幹的前下小腦動脈,嚴密止血後縫合腦膜,乳突腔填以脂肪,防止腦脊液漏,縫合皮膚,包紮。

3.乙狀竇後前庭神經切除術  適於乳突氣化不良、乙狀竇前移不宜採用迷路後徑路者,其優點同迷路後進路,操作簡單,損傷功能面神經的危險性小,缺點爲不能切除前庭神經節,有形成神經瘤之虞。

距耳後溝2cm做弧形切口深達骨膜,弧的頂切線爲乳突後緣垂直線,切口上端不超過顳線,下端不低於乳突尖,弧絃線不超過3cm,分離骨衣(圖9.3.1.3-6)。

枕骨鱗部骨質切除約2cm×3cm,爲避免損傷莖乳孔,最好用電鑽磨除顱骨,切除顱骨之前,剝離子伸到顱骨靜脈竇之間,將兩者分開,輕輕向下推壓,靜脈竇如有損傷,可用明膠海綿壓迫。骨窗上緣達橫竇,前緣近乙狀竇。

腦膜做“凵”形切口,切開時須避免損傷橫竇。爲便於縫合硬腦膜,硬腦膜切口的邊緣與骨窗緣應保留一定距離,切開硬腦膜前快速靜滴20%甘露醇250ml,探查時用腦棉保護小腦,腦壓板輕輕壓迫小腦即可探查到腦橋小腦三角,後續手術步驟同迷路後進路。在切斷位於上部前庭神經之前,用顯微手術刀分離面神經前庭神經吻合支(圖9.3.1.3-7),然後切斷前庭神經上、下支,按層縫合腦膜皮膚

4.經顱中窩前庭神經切斷術

(1)切口切口始於自然髮際耳輪基底前0.5~1cm,從顴弓平面向上伸展7~8cm,置自動牽開器,除顳淺動脈結紮外,其他小血管電凝止血(圖9.3.1.3-8)。

切口深達顳肌筋膜平面時,用剝離器沿顳線分離,做2cm×5cm帶蒂顳肌筋膜瓣,瓣基在顳下窩即顴弓深面,從骨面將顳肌筋膜瓣連同骨膜翻起。肌瓣兩旁肌肉放入自動牽開器擴開,術野的下部須暴露顴弓根(圖9.3.1.3-9)。

(2)翻起骨板:用電鑽或氣鑽在顳骨鱗部開3cm×3cm方形骨窗,其下緣儘量靠近顴弓根及其延長線。骨窗邊緣磨透後將骨瓣撬起,保存生理鹽水中備用,待手術結束時放回原位(圖9.3.1.3-10)。

(3)掀起腦膜:在顱骨切緣用剝離子分開中顱窩腦膜,去除過高的骨緣,置入自動牽開器,用雙極電凝徹底止血。在顱中窩底部要認清3個標誌:①棘孔--是腦膜動脈進顱口,是掀起腦膜最前界標誌;②巖大淺神經自膝狀神經節分出,在面神經裂孔處穿出,行經腦膜和顱中窩底部之間,位於腦膜動脈後下方;③弓狀隆起,掀起腦膜後可見到弓狀隆起有時不明顯,巖大淺神經與巖嵴平行較易辨認,從膝神經節向前,可跟蹤到面神經裂孔(圖9.3.1.3-11)。腦膜從後向前掀起,在後端要認清巖嵴,巖嵴溝內有巖上竇,應避免傷及。Pulec報道,約有15%病例面神經的膝神經節無骨板覆蓋,在顯微鏡下從後向前分離可避免掀起巖大淺神經

(4)磨開內聽道:用鑽石鑽磨除巖大淺神經到膝狀神經節面骨質,直至暴露膝狀神經節,沿膝狀神經節暴露面神經迷路段,面神經迷路段的行徑幾乎平行於前半規管,內聽道位於巖大淺神經面神經裂孔與後面的弓狀隆起之間,磨除此區骨質可打開內耳道。爲定位準確,可輕輕磨弓狀隆起,一直到顯露前半規管藍線,但不能開放半規管。Fisch等測量內聽道與前半規管成45°~60°角,用小號鑽石鑽頭磨除其上面的骨質,通常爲5~10mm厚,將內耳道上壁磨成1cm×1cm大骨窗。內聽道上壁骨質厚度變異很大,約5~10mm之間,骨質去除後可見內聽道腦膜面神經緊貼腦膜,最好在整個內聽道上壁留一層薄骨片,等到其他骨質去除後再打開(圖9.3.1.3-12)。

(5)開放內聽道:小鉤去除內聽道上壁的殘餘薄骨片,掀開器向前後方向擴大內聽道骨窗,用小刀切開內聽道全長硬腦膜,便可見大量腦脊液流出,流速減慢後,掀起硬腦膜,可看到聽神經面神經,再向外暴露內聽道外側端即可見到垂直嵴(Bill隔),此爲面神經前庭神經的骨性分隔,前上的面神經與後面前庭神經之間有吻合支相連,內聽道底橫嵴將前庭神經分爲上下兩支,內方粗大而富有血管的是前庭神經節,蝸神經蓋於此二神經之下,在面神經前庭神經之間有前下小腦動脈(圖9.3.1.3-13~9.3.1.3-15)。

(6)前庭神經切斷術:在16~25倍手術顯微鏡下,鑑別面神經的位置是在內聽道的最上方。用小鉤和特製小刀分離前庭神經,特別要分開並切斷前庭面神經之間吻合支,小鉤勾起前庭神經,另手用小刀或小剪切斷之,同樣方法切斷前庭神經下支,小鑷子提起前庭神經兩個近側斷端(圖9.3.1.3-16),可看到前下方蝸神經分離之,將包括有粗大前庭神經節在內的一段前庭神經幹予以切斷,若耳聾耳鳴嚴重,蝸神經也可切除一段(圖9.3.1.3-17),避免以後發生神經纖維瘤

(7)關閉傷口:用遊離或帶蒂顳肌瓣填塞內聽道缺損,回覆顳葉,放回顳骨鱗部骨板,縫合顳肌、皮下組織皮膚,皮下置引流管,接一捏扁的橡皮沖洗球負壓吸引,無菌包紮。

10 術後處理

病人於術後24h內應在監護室內觀察,重點監護:①定期測生命指標,維持循環呼吸功能正常;②術後眩暈明顯,有向健側之眼震,注意觀察眼震強度及持續時間;③注意嘔吐及防止吸入性肺炎;④因水腫出血引起顱壓升高,注意觀察瞳孔。出現頭痛複視,應迅速查明原因並適當處理;⑤術後24h拔除引流條,7d拆線;⑥防止靜脈血栓形形形成,術後24~48h即可做四肢主動及被動活動,術後3~4d起牀;⑦保持傷口清潔青黴素320萬U,靜滴2/d,以後酌情減量以防止感染;⑧防止褥瘡;⑨做前庭功能康復訓練,提高前庭系統穩定性。

11 述評

1.傷口感染  在嚴密消毒和術後大量抗生素應用的情況下,感染機會已明顯減少,但有皮下血腫應立即採取預防措施,如止血、加壓包紮。

2.腦脊液漏腦膜炎  由於蛛網膜下隙和乳突氣房相通,可形成腦脊液漏,主要發生於手術經迷路進路時,手術結束前用肌肉脂肪移植仔細填塞開放的乳突氣房,封閉瘻口。雖然封閉嚴密亦可發生腦脊液漏,可採用半臥位脫水利尿及促進傷口癒合等方法,使其自然停止。若腦脊液漏嚴重,可採用腰穿放腦脊液或再次手術封閉瘻口。

發生腦膜炎的機會很少,一旦術後發生不明原因的高熱,應做腰穿查明原因,若爲細菌性腦膜炎應針致病菌敏感抗生素靜滴治療。

3.顱內血腫  經顱中窩手術,可能會出現硬膜外血腫,將硬腦膜縫合固定於骨瓣邊緣並放置硬腦膜引流管,可避免硬腦膜外血腫發生。若病人術後意識改變,或同時伴對側肢體運動障礙,同側瞳孔擴大時,應想到硬腦膜外血腫腦疝的可能性,若經腦CT確診,應立即手術取出血腫,進行徹底止血

4.腦水腫  腦水腫發生在術後48h之內,因手術可導致腦水腫腦水腫又阻礙靜脈迴流意識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發生腦水腫的徵象,腦CT可發現腦室變窄,認真進行復蘇,應靜脈給予大劑量甲潑尼龍地塞米松治療。

5.聽神經面神經損傷  聽神經損傷較難恢復;面神經損傷常爲暫時性的,可用激素治療,若爲面神經折斷可行面神經吻合移植等手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