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酒大黃和熟大黃都用到黃酒,有什麼區別?
答:酒大黃是大黃經酒炙(浸潤黃酒後文火炒制)的炮製品,熟大黃是大黃經酒燉(浸潤黃酒後隔水燉)的炮製品。
酒大黃(酒炙大黃)是這樣炮製的:取大黃片或塊,用黃酒噴淋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幹,色澤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每100kg大黃片或塊,用黃酒10kg[1]。
熟大黃(酒蒸/酒燉)的炮製方法爲:取大黃片或塊,用黃酒拌勻,悶約1~2小時至酒被吸盡,裝入燉藥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燉約24~32小時至大黃內外均呈黑色時,取出,乾燥[1]。每100kg大黃片或塊,用黃酒30kg[1]。
酒大黃和熟大黃在性狀上的區別
酒大黃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斷面呈淺棕色,質堅實,略有酒香氣[1]。
酒大黃和熟大黃在功效上的區別
酒炙大黃其苦寒瀉下作用稍緩,並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熱毒[1]。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1]。如治眼暴熱痛,頭腫起的大黃湯(《聖濟總錄》)[1]。
熟大黃,經酒蒸後,瀉下作用緩和,腹痛之副作用減輕,並能增強活血祛瘀之功[1]。如治瘀血內停、腹部腫塊、月經停閉的大黃䗪蟲丸(《金貴要略方論》)[1]。治跌打損傷,瘀血凝積,氣絕欲死,煩躁疼痛的雞鳴散(《三因方》)[1]。
酒大黃和熟大黃在化學成分上的區別
大黃中含遊離型和結合型蒽醌類衍生物,還含鞣質類、二苯乙烯苷類、萘酚苷類和苯丁酮類成分等[1]。
(1)對蒽醌類成分的影響:大黃經酒炒後,結合型蒽醌有所減少[1]。熟大黃,經蒸、燉後其結合型與遊離型蒽醌類衍生物均減少,其中結合型大黃酸顯著減少,番瀉苷僅餘微量[1]。研究證明,炒大黃中,蘆薈大黃素和大黃素兩種成分的含量分別爲生大黃的2.7倍和3.4倍左右[1]。
(2)對鞣質類成分的影響:大黃鞣質類成分含量較高,約爲10%~30%,以縮合鞣質與水解鞣質兩大類混合存在[1]。炮製過程中鞣質類成分變化亦較複雜[1]。研究結果表明,炒大黃總鞣質含量下降約18%,熟大黃降低50%[1]。
(3)對多糖成分的影響:制大黃多糖含量隨炮製次數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黃和九制大黃的含量相近[1]。
酒大黃和熟大黃在藥理作用上的區別
(1)瀉下作用:結合型蒽醌爲大黃瀉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黃瀉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黃(酒燉)降低95%[1]。
(3)抑菌作用:大黃中游離苷元如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爲抑菌、抗腫瘤的有效成分,其瀉下作用極其微弱[1]。體外抑菌實驗表明,大黃生品、製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菌種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最敏感[1]。酒炒與酒燉大黃保持了與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別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抑制作用較好[1]。爲臨牀應用熟大黃等製品治療腸傷寒、痢疾等細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1]。
(4)消炎作用:對大鼠關節腫、巴豆油誘發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腫等模型,酒炒大黃消炎作用與生大黃近似,熟大黃、大黃炭消炎作用減弱[1]。但在臨牀應用中,熟大黃(酒燉)在治療成人及兒童化膿性扁桃體炎時,不僅有較好的解熱抑菌作用,還顯示了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與應激作用:大黃酚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傷口滲出,改善血管脆性,縮短凝血時間,促進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黃素-6-甲醚也有明顯的促血凝作用[1]。大黃中鞣質成分也可能與其止血、止瀉作用有關[1]。以大鼠應激性及幽門結紮法兩種胃潰瘍出血實驗模型證明,生大黃、熟大黃、大黃炭內服,對實驗性胃潰瘍的出血和出血竈的發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預防作用[1]。生大黃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臨牀驗證中顯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優點,在止血天數上明顯優於熟大黃(酒燉),但熟大黃胃腸道副作用小,較生大黃更受患者歡迎[1]。
(6)免疫作用:體外實驗證明,大黃生品、製品去鞣質煎劑,均對人血清中的特異性抗原抗體血凝反應有明顯的阻斷作用[1]。熟大黃的阻斷效力明顯強於生品及其他製品[1]。
(7)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生大黃水煎液僅對血液流變學部分指標(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後對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均有顯著作用,作用比生品顯著增強,故認爲酒制可增強大黃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黃尚具有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熱壓制品作用最顯著),對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療作用,鎮痛、鎮靜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製能降低大黃的毒副作用,在臨牀應用中,生大黃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而熟大黃在應用中,則無上述消化道不適反應,說明適宜的炮製程度可消除這一副作用[1]。
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實驗表明,熟大黃的毒性顯著減弱[1]。炮製可減弱生大黃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黃、大黃炭、清寧片“苦寒敗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緩和[1]。炮製能緩和大黃的瀉下作用,對不需要攻下的大黃適應症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嬰幼兒、孕婦及長期服藥者,既可排除其腸內積滯,又可降低其“傷陰血”的副作用[1]。
關於大黃
大黃大黃爲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2]。爲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oj-fl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和根莖。大黃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l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大黃飲片爲不規則厚片或塊,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中心有紋理,微顯硃砂點,習稱“錦紋”,質輕,氣清香,味苦而微澀[1]。酒大黃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斷面呈淺棕色,質堅實,略有酒香氣[1]。酒熟大黃表面黑褐色,質堅實,有特異芳香氣,味微苦[1]。大黃炭表面焦黑色,斷面焦褐色,質輕而脆,有焦香氣,味微苦[1]。醋大黃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斷面淺棕色,略有醋香氣[1]。清寧片爲圓形厚片,表面烏黑色[1]。有香氣,味微苦甘[1]。
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的功效。用於實熱積滯便祕,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療瘡,腸癰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跌打損傷,溼熱痢疾,黃疸尿赤,淋證,水腫;外治燒燙傷。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清寧片瀉下作用緩和,具緩瀉而不傷氣,逐瘀而不敗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