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ú huáng tāng

2 別名

蒲黃散(《證治準繩·類方》卷六)。

4 製法

上藥爲末。

5 功能主治

清心腎,利小便。治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6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蔥白紫蘇煎湯調服

7 摘錄

袖珍方》卷二引《太平聖惠方

8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8.1 方名

蒲黃湯

8.2 組成

蒲黃1兩,芒消半兩,芎1兩,桂(去粗皮)3分,桃仁半兩(去皮尖雙仁,炒),生乾地黃(焙)2兩,人蔘1兩。

8.3 主治

半產後,胸中氣短,腹脅(疒丂)痛,餘血不盡,煩滿悶亂。

8.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9 內經拾遺》卷一

9.1 方名

蒲黃湯

9.2 組成

蒲黃1兩(炒褐色),清酒10爵。

9.3 主治

血菀上焦薄厥

9.4 用法用量

蒲黃清酒內沃之,溫服

9.5 各家論述

蒲黃能消瘀安血,清酒能暢氣和營。

9.6 附註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蒲黃酒”。

10 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10.1 方名

蒲黃湯

10.2 組成

蒲黃(輕炒)1兩,當歸(切,焙)1兩,柏葉(炙令黃色)1兩,艾葉(炙,焙)1兩,伏龍肝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黃芩(去黑心)2兩。

10.3 主治

婦人因月水來,延引不止,遂成血傷。

10.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每日2次。

10.5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11 普濟方》卷二一一

11.1 方名

蒲黃湯

11.2 組成

乾薑半兩,雀糞半兩,蒲黃半兩。

11.3 主治

赤白下痢。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1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用軟飯爲丸,如梧桐子大。

12 《外臺》卷二引《古今錄驗》

12.1 方名

蒲黃湯

12.2 別名

止血蒲黃散

12.3 組成

蒲黃2兩,桑寄生2兩,桔梗(一作栝樓)2兩,犀角屑2兩,甘草2兩(炙),葛根3兩。

12.4 主治

傷寒溫病天行疫毒,及酒客傷中吐血不止,面黃乾嘔心煩

12.5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徐徐服之。

12.6 製備方法

上切。

12.7 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豬肉

12.8 附註

止血蒲黃散(《聖惠》卷十一)。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蒲黃散”。

13 《千金》卷三

13.1 方名

蒲黃湯

13.2 組成

蒲黃5兩,桂心1兩,芎1兩,桃仁20枚,芒消1兩,生薑5兩,生地黃5兩,大棗15枚。

13.3 主治

產後餘疾,胸中少氣腹痛頭疼,餘血未盡除,腹中脹滿欲死。

13.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2升半,去滓,納芒消,每日分3次服。

14 《千金》卷五

14.1 方名

蒲黃湯

14.2 組成

蒲黃10銖,大黃10銖,黃芩10銖,甘草8銖,麥門冬10銖,芒消7銖,黃連12銖。

14.3 主治

小兒落牀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者。

14.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1升,去滓,納芒消,分3服,視兒羸瘦消息半之。大小便血即愈。

14.5 用藥禁忌

忌冷食。

15 《千金翼》卷二十四

15.1 方名

蒲黃湯

15.2 組成

蒲黃1升,當歸3兩,白芷3兩,白石脂3兩,黃連2兩,芎2兩,乾地黃2兩,甘草2兩。

15.3 主治

諸痔下血

15.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

16 《袖珍》卷二引《聖惠》

16.1 方名

蒲黃湯

16.2 別名

蒲黃散

16.3 組成

赤茯苓木通車前子桑白皮(炒)、荊芥燈心赤芍藥甘草(微炒)、蒲黃(生)、滑石等分

16.4 主治

心腎有熱,小便不通

16.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蔥白紫蘇煎湯調下。

16.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6.7 附註

蒲黃散(《準繩·類方》卷六)。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