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疾病概述
脾轉移性腫瘤是指起源於上皮系統的惡性腫瘤,不包括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脾臟轉移性腫瘤大多數系癌轉移,主要經血管轉移,僅少數經淋巴途徑。
臨牀上常無特殊症狀。只有在脾臟明顯增大時,可產生左上腹腫塊、腹痛和周圍臟器受壓迫的症狀。同樣也可有發熱、食慾不振、消瘦、貧血、腹水等徵象。
5 疾病描述
脾轉移性腫瘤是指起源於上皮系統的惡性腫瘤,不包括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脾臟轉移性腫瘤大多數系癌轉移,主要經血管轉移,僅少數經淋巴途徑。Willis 認爲鄰近器官的侵犯亦作爲轉移的另一途徑,而Harmann 等人認爲腫瘤的直接侵犯不應包括在轉移性脾腫瘤之內。但多數人傾向前者,因爲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通常認爲是上述3 個方面。脾轉移癌的轉移途徑以淋巴逆行途徑爲主,但對有全身廣泛血行轉移的患者,脾可作爲轉移臟器之一。轉移性癌竈肉眼常表現爲多數結節或單個結節,亦可表現爲多數微小結節和瀰漫性浸潤。脾轉移性腫瘤發生率約9%~16%,較淋巴結、肺、肝等臟器爲低,可能是由於癌細胞侵入脾臟的機會較少及脾臟對癌轉移具有一定的免疫防禦能力的緣故。通常在癌轉移時,只有機體的抵抗力大爲減低,侵入脾臟的癌細胞方可生長形成轉移竈。據屍檢報告,有廣泛癌轉移者約50%以上同時有脾轉移。有一種現象,脾轉移性腫瘤百分率的高低與取材的範圍成正比。資料表明,在惡性腫瘤患者轉移性脾腫瘤的發生率鏡檢可高達30%~50%。可見,若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脾臟行常規檢查,可提高轉移性脾臟腫瘤的檢出率。
6 症狀體徵
通常當癌症患者出現脾臟轉移時,多已有廣泛的臟器轉移。脾轉移癌一般不會引起巨脾症,脾臟只稍有增大,甚至可完全正常。因此,臨牀上常無特殊症狀。只有在脾臟明顯增大時,可產生左上腹腫塊、腹痛和周圍臟器受壓迫的症狀。同樣也可有發熱、食慾不振、消瘦、貧血、腹水等徵象。
7 疾病病因
轉移性脾腫瘤的原發竈可以是全身各個器官,來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胃癌、腎癌、子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黑色素瘤較爲多見,淋巴途徑的以腹腔臟器常見,常伴腹主動脈旁或脾周淋巴結腫大。通常,腫瘤脾轉移可作爲全身轉移的一部分,少數情況下可作爲乳腺癌、卵巢癌等原發病竈的惟一繼發轉移性器官。
8 病理生理
脾臟轉移性腫瘤可以發生在脾臟的靜脈竇、紅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處。鏡檢呈結節型或瀰漫型,大小不等,境界清。大的結節可以伴有液化壞死區。廣泛性脾臟轉移性腫瘤可以導致脾臟增大,但脾臟輪廓尚能保存。
9 診斷檢查
診斷:脾臟轉移瘤的病人臨牀上大多有腫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低熱、貧血等惡性腫瘤的晚期表現。少數病人可有左上腹不適或疼痛。體檢可發現脾臟增大。病史、症狀及體徵、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在脾轉移性腫瘤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
其他輔助檢查:
1.CT 及MRI 表現 脾臟轉移性腫瘤CT 示脾臟正常大小或輕至中度增大,脾臟內有低密度、輪廓清或不清的佔位病竈,其大小和數量不等。平掃時CT 值平均爲25Hu,也可呈囊性改變。少數轉移竈呈等密度,平掃不能發現,而增強後表現爲較正常脾實質密度略低的病竈。目前已有報道運用腹腔動脈內緩慢注入造影劑後於門靜脈期做CT 掃描,顯示肝臟或脾臟內有無轉移,其顯示率較靜脈內直接增強爲高,能發現直徑5~10mm 大小的病竈。脾臟轉移性腫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臟的轉移,故在檢查時應同時注意肝臟改變。脾轉移性腫瘤在T1 加權圖像上呈不規則低信號區,可單發和多發,邊緣清楚,T2 加權圖像上信號強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於中心壞死含水量增加出現中心性高信號,在T2 加權圖像上,由於腫瘤周圍水腫也可在瘤周出現高信號,而在T1 加權圖像上水腫和壞死區可在低信號中出現更低信號區。如在轉移瘤中出現出血,則又可呈高信號。脾臟很少單獨發生轉移,往往是同時累及肝臟和淋巴結。
2.影像學檢查方法和比較 超聲方法簡便,但機器設備和操作者的經驗可影響病竈的顯示,一般直徑10mm 以上的病竈是可以發現的。區別病竈爲實質性還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聲還能檢查腹部其他臟器有無累及,如腎上腺、腎臟、盆腔等。放射性核素僅能顯示直徑大於20mm 的佔位病竈,且形態顯示較差,定性較難。MRI 對脾臟內佔位病竈的顯示決定於脾臟和病竈的信號強度,以及是否爲瀰漫性。如果病竈內有液化壞死,則水分增加、T2 延長,在T2 加權圖像上產生高信號,而在T1 加權圖像上有時很難發現。順磁造影劑的應用可以縮短T1 使病竈易於顯示。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依次爲超聲、CT、MRI 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結合使用可相互彌補,提高檢出率。
10 鑑別診斷
脾臟多發性轉移主要應與淋巴瘤相鑑別。前者多數有腫瘤病史,而後者則表現爲持續高熱、全身淋巴結腫大、骨髓象與血象異常。對於脾臟內囊性轉移竈則需與脾臟的良性囊腫鑑別。囊性轉移竈的壁往往增厚,可以有附壁結節形成,“牛眼”徵或“靶心”徵爲典型表現。而脾臟良性囊腫壁菲薄且光整,CT 值爲水樣密度。脾臟內單個轉移結節則須與血管瘤、錯構瘤及其他良性病變相鑑別,僅從形態上很難區分,但如果病人以前有腫瘤病史,則應考慮轉移可能,短期隨訪觀察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