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註解
皮內針爲針具名[1][2]。一種淺刺皮下埋置留針的專用小型針具[2][2]。常用的有顆粒式和撳釘式(即撳針)二種(常用的有麥粒式和撳釘式二種[2])[2]。顆粒式皮內針尾端如麥粒,身長有5分、1寸兩種,粗細如毫針;撳釘式皮內針尾部繞成圓形,狀如圖釘,身長1~2分[2][2]。使用時將針橫刺入皮下(撳針則垂直按入),若無不適,且不刺痛或影響肢體活動時,即可用膠布固定[2][2]。埋針時間應據情而定[2][2]。臨牀多用於某些需要較長時間留針的疼痛性疾病或慢性病[2][2]。
參見皮內針療法:皮內針療法又稱埋針療法[3]。是指將皮內針淺刺穴位皮下並留置較長時間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臨牀操作時,首先應選以易於固定而又不影響肢體活動處(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3]。如用顆粒式或環式皮內針,可橫刺;如用撳針,則直刺[3]。若無不適,即可以膠布固定[3]。據情留置1~7天,夏季宜酌減,以防感染[3]。留置期間可囑患者自行按壓,以加強刺激[3]。本法對神經性頭痛、高血壓、胃痛、神經衰弱等療效較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