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尾絲蟲病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pán wěi s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oncocercosis

3 疾病分類

消化內科

4 疾病概述

盤尾絲蟲病(河盲症)在非洲某些高發地區使20%以上的成年人失明;而在發達國家,這些疾病則已是不足掛齒的區區小事。

盤尾絲蟲病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列爲重點防治的熱帶病之一。該病廣泛流行於非洲和熱帶美洲。流行區居民在河邊被蚋叮咬感染。往往引起視力障礙以致失明,因此該病又稱爲“河盲症”。本病傳播廣泛,在流行區可造成5%—20%的成人失明,有人描述爲“一串盲人扶肩走”的悲慘景象。盤尾絲蟲微絲蚴可侵犯角膜。活的微絲蚴一般不致病,但是死亡後其周圍形成小的浸潤浸潤常從角膜下方開始,初起爲點狀角膜炎,此後逐漸呈絨毛狀混濁。甚至有的極度浸潤,最終形成角膜翳。前房微絲蚴死亡後引起慢性虹膜炎,最初瞳孔下方紋理消失,此後紋理模糊,瞳孔反應遲鈍,虹膜萎縮,常發生虹膜晶體粘連,瞳孔變形,可被一塊白色膜狀物阻擋視線而失明微絲蚴偶能穿入晶體引起白內障。盤尾絲蟲還可累及視神經視網膜,引起視神經萎縮和慢性脈絡膜視網膜炎。

病原治療建議多種驅蟲藥聯合使用,常用配伍蘇拉明海羣生

5 疾病描述

旋盤尾絲蟲簡稱盤尾絲蟲,是一種寄生人體皮膚內,並可造成嚴重的眼部損害甚至失明病原體。本病又稱河盲症或瞎眼絲蟲病,在拉丁美洲亦稱Robles氏症,廣泛流行於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亞的南、北也門,共34個國家,據WHO1995年估計,受威脅的有9000萬人,受感染的有1760萬人,致盲達32.6萬人。最早病例在18世紀,源發於非洲黑人。中國在非洲工作過的人員中亦有感染此病的報道。 盤尾絲蟲成蟲形態呈絲線狀,乳白色,半透明,其特徵爲角皮層具明顯橫紋,螺旋狀增厚部使橫紋更爲明顯。微絲蚴在雌蟲子宮內其鞘,產出時已脫鞘,大小爲220~360μm×5~9μm,頭間隙長寬相等,尾端尖細而無核,無核處長約10~15μm。 雌雄成蟲成對寄生人體皮下組織纖維結節內,壽命可長達15年,約可產微絲蚴9~10年,估計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微絲蚴數百萬條。微絲蚴主要出現在成蟲結節附近的結締組織皮膚淋巴管內,也可在眼組織或尿內發現,無明顯週期性,微絲蚴人體各部位皮膚裏的分佈因不同的地理株而異。

6 症狀體徵

淋巴結病變表現爲淋巴結腫大而堅實,不痛,淋巴結內含大量微絲蚴,這是盤尾絲蟲病的典型特徵。 眼部損害是盤尾絲蟲最嚴重的病損。在非洲某些地區,眼部受損者高達30%~50%,成人患“河盲症”者達5%~20%。眼部損害的發展較慢,大多數患者的年齡超過40歲。其致病過程爲,微絲蚴皮膚結膜進入角膜,或經血流或眼睫狀體血管神經的鞘進入眼的後部,在微絲蚴死亡後引起炎症,導致角膜損傷,亦可侵犯虹膜、視網膜視神經,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從皮膚、眼部、尿液和痰液以及淋巴結等處查見微絲蚴成蟲是本病的診斷依據。用免疫學方法亦可作爲本病的輔助診斷手段。

7 疾病病因

本蟲的中間宿主爲蚋,但其種類因地區而異。在非洲主要爲憎蚋羣和潔蚋羣。每當雌蚋叮人吸血時,微絲蚴即隨組織進入蚋的支囊,通過中腸,經血腔達到胸肌,經兩次蛻皮發育感染幼蟲並移至蚋的下脣。當蚋再叮人時,幼蟲自蚋下脣逸出並進入人體皮膚感染。 本蟲僅見蛛猴和大猩猩有自然感染,家畜動物不能作爲保蟲宿主

8 病理生理

盤尾絲蟲成蟲微絲蚴對人均有致病作用,但以後者爲主。微絲蚴可進入宿主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層和皮下淋巴管,引起各種類型的皮膚損害及淋巴結病變;微絲蚴可進入眼球引起眼部損害;在復古夠部位的淋巴結受損,亦可引起陰囊鞘膜積液外生殖器象皮腫股疝。 皮膚病變系圍繞死亡的微絲蚴所產生的炎症反應,以及微絲蚴釋放抗原或產生溶膠原蛋白酶對皮膚血管結締組織損傷。病變類型因地而異,多表現爲皮疹,初期症狀爲劇癢,繼發細菌感染後,皮膚上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色素沉着或色素消失的異常區及苔蘚樣變。繼之,皮膚增厚,變色,裂口。皮膚失去彈性,皺縮,垂掛;在非洲多發生於軀幹及四肢,呈丘疹樣。在拉丁美洲常發於頭面部。

9 診斷檢查

皮膚、眼部、尿液和痰液以及淋巴結等處查見微絲蚴成蟲是本病的診斷依據。用免疫學方法亦可作爲本病的輔助診斷手段。

10 鑑別診斷

目前這方面資料暫時缺乏。

11 治療方案

本病治療除可用海羣生蘇拉明外,伊維菌素安全性耐受性藥效等方面均優於海羣生。 服伊維菌素劑量12mg,能使皮膚微絲蚴數量顯著減少,其副作用反應海羣生輕。

12 併發症

目前這方面資料暫時缺乏。

13 預後及預防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滅傳播媒介蚋爲預防本病的主要關鍵,在此病的流行區,應儘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蠅(蚋屬)叮咬。

14 流行病學

本病又稱河盲症或瞎眼絲蟲病,在拉丁美洲亦稱Robles氏症,廣泛流行於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亞的南、北也門,共34個國家,據WHO1995年估計,受威脅的有9000萬人,受感染的有1760萬人,致盲達32.6萬人。最早病例在18世紀,源發於非洲黑人。中國在非洲工作過的人員中亦有感染此病的報道。

15 特別提示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滅傳播媒介蚋爲預防本病的主要關鍵,在此病的流行區,應儘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蠅(蚋屬)叮咬。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