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impetigo[國家基本藥物臨牀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
crusted tett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mpetigo herpetifom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mpetiginization[朗道漢英字典]
3 西醫·膿皰瘡
膿皰瘡(impetigo)又稱黃水瘡[1]、傳染病膿痂疹,是由化膿性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常見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1]。病原菌主要爲金黃色葡萄球菌[1]。主要表現爲丘疹、水皰或膿皰[1]。接觸性傳染,可在兒童中流行[1]。蔓延迅速。
表現爲紅斑、丘疹或水皰,迅速變成膿皰,皰液線澄清後混濁,成羣分佈,水皰有半月形積膿現象,皰壁薄易破。好發顏面部、頸、四肢等暴露不位。瘙癢、重症患者可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或引起敗血證,病程多爲1~2周。
3.1 疾病別名
3.2 疾病分類
3.3 膿皰瘡的病因
詢問有無瘙癢性皮膚病、貧血、糖尿病及營養不良病史,是否反覆發作。
3.4 膿皰瘡的病理生理
膿皰瘡的特點爲在角質層下與粒層之間形成膿皰,膿皰內含有很多中性粒細胞、纖維蛋白和球菌。球菌多見於細胞外或中性粒細胞之內。偶爾在大皰底部能見到少數棘層鬆解細胞,此是由於中性粒細胞溶解蛋白作用的結果。皰底棘層可有海綿形成和中性粒細胞的滲入。真皮上部亦出現炎症反應,表現爲血管擴張、充血、血管周圍有中等度中性粒細胞及淋巴樣細胞的炎症浸潤。
3.5 膿皰瘡的臨牀表現
皮損爲丘疹、水皰或黃色膿皰,周有紅暈,皰壁薄,易破潰,膿液乾燥結痂,愈後無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癢。可出現較大膿皰[1]。
皮損初起爲散在性紅斑或丘疹,很快變爲水皰,形如米粒至黃豆大小,迅速化膿混濁變爲膿皰,周圍繞以輕度紅暈,膿皰開始豐滿緊張,數小時或1—2天后膿液沉積,形成半月狀積膿現象,此時,皰壁薄而鬆弛,易於破裂,破後露出溼潤而潮紅的糜爛瘡面,流出黃水,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然後痂皮逐漸脫落而愈,愈後不留疤痕。若膿液流溢他處,可引起新的膿皰。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但皮損廣泛而嚴重者,可伴有發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症狀。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腫痛,易併發腎炎、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長短不定,少數可延至數月。
3.6 膿皰瘡分類
3.6.1 尋常性膿皰瘡
尋常性膿皰瘡常在託兒所等小兒集中的單位流行,夏秋季多見。初發爲粟粒大到黃豆大的丘疹或水皰,迅速化膿,皰壁薄而易破,周圍繞以紅暈,皰破後呈紅色糜爛面,乾燥後結黃色厚痂,愈後不留疤瘢,易向周圍擴延或傳染他人,可併發淋巴管(結)炎。治療用磺胺或青黴素,外用新黴素軟膏等。
3.6.2 深膿皰瘡
深膿皰瘡亦稱臁瘡,初發爲炎性水皰,迅速變爲膿瘡,炎症不斷加劇,膿瘡破潰,向下破壞深部組織,形成小潰瘍。周圍有炎性紅暈,表面結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蠣殼,脫痂後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自覺癢痛,多見於小腿,亦可見於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結腫大,可自身傳染,治療同尋常性膿皰瘡。
3.7 膿皰瘡的診斷
3.皮損爲丘疹、水皰或黃色膿皰,周有紅暈,皰壁薄,易破潰,膿液乾燥結痂,愈後無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癢。可出現較大膿皰[1]。
3.8 需要與膿皰瘡鑑別的疾病
水痘多見於冬春季,發病前常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皮損爲綠豆至黃豆大小、形態較一致的水皰,向心性分佈,化膿與膿痂輕微,索侵及粘膜。
膿窩瘡常因蝨病、疥瘡、溼疹、蟲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膿皰壁較厚,破後凹陷成窩,結成厚痂。
3.9 膿皰瘡的治療方案
3.9.1 按皮膚科一般護理常規
面部癤腫,尤其位於危險叄角區者,切勿擠壓。
3.9.2 局部治療
①初起者可用熱敷及理療,或用2%碘酊、0.5%氯黴素二甲基亞碸外用;
②癤腫未破前可用膏藥、純魚石脂軟膏貼敷或理療;已有膿腫形成者應行切開引流,排出膿栓。
3.9.3 全身治療
皮損廣泛、全身症狀明顯者,可口服抗菌藥物,連續1周,如阿莫西林、頭孢氨苄、頭孢拉定等[1]。
3.9.4 中藥治療
①疔疽初起,紅腫熱痛者,可清熱解毒,宜服仙方活命飲;②全身症狀較重,口渴喜飲者,宜服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③若體質素虛或遷延日久,膿雖已成,不能外透者,宜補正託邪,服托里透膿湯。
3.9.5 複發性毛囊炎或癤病
①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瘙癢性皮膚病、慢性病竈及糖尿病等;②改善免疫功能:可用自家菌苗或自血、轉移因子、左旋咪唑、丙種球蛋白等治療。
3.10 膿皰瘡的預防
(1)大力開展衛生宣教,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勤換衣,及時治療各種瘙癢性皮膚病。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及時治療。
(2)患者要適當隔離,接觸衣物及時消毒[1]。尤其集體單位,患兒接觸過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應予消毒。嬰兒室、託兒所及幼兒園如發現本病患兒應立即隔離,並對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4 中醫·膿皰瘡
黃水瘡(yellow fluid ulcers impetigo[2])爲病名[3]。是指以生於皮膚的膿皰、結痂、流黃水,浸淫成片,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病[3]。是一種傳染性膿皰性疾病[3]。見《外科正宗》卷四。黃水瘡又名滴膿瘡、黃水黏瘡[3]。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膿皰、膿癡。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秋季,可併發腎炎及敗血症,應與水痘、膿窩瘡相鑑別。暑溼熱蘊證,治宜清暑利溼解毒,方用清暑湯加減;脾虛溼蘊證,治宜健脾滲溼,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4.1 膿皰瘡的症狀
《外科正宗·黃水瘡》雲:“黃水瘡於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
初起皮膚患處先起紅癍,繼之成粟米樣水皰,逐漸增大,皰液初呈透明,後爲混濁,基底紅暈,隨即變爲膿皰,癢而兼痛,搔破黃水淋漓,蔓延不止,瘡水乾後結痂而愈[3]。多發生小兒頭面、耳、項等處,重者可延及全身[3]。常在夏秋季流行[3]。好發於兒重,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託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
4.2 膿皰瘡的病因病機
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溼熱交蒸,暑溼熱海客於肌膚.以至氣機不暢、汗液疏泄障礙,溼熱毒邪壅遏,燻蒸肌膚而成;若小兒機體虛弱,肌膚嬌嫩,腠理不固,汗多溼重,調護不當,暑溼毒邪侵襲,更易導致本病的發生。反覆發作者,溼熱邪毒久羈,可致脾虛失運。
4.3 膿皰瘡的中醫辨證論治
治宜祛風勝溼,清熱涼血,內服升麻消毒飲加蒼朮、黃連;風邪勝者服消風散;溼熱重者服平胃散加黃芩、黃連[3]。
4.3.1 暑溼熱蘊
4.3.1.1 症狀
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伴有口乾,便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
4.3.1.2 辨證分析
夏令暑溼熱邪燻蒸,蘊結於肌膚,故見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暑爲陽邪,傷津耗液,則口乾,便幹,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爲暑溼熱蘊之象。
4.3.1.3 治法
4.3.1.4 方藥
清暑湯加減。熱重煩躁者,加黃連、山梔等以清熱除煩;大便於結者,加生大黃以瀉滯導熱。
4.3.2 脾虛溼蘊
4.3.2.1 症狀
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伴有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
4.3.2.2 辨證分析
脾虛失運,溼熱內生,燻蒸肌膚,故見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脾虛失運,則食納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爲脾虛溼蘊之象。
4.3.2.3 治法
4.3.2.4 方藥
4.4 膿皰瘡中醫外治法
外治熱重者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溼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3]。相當於膿皰病[3]。
膿液多者,選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適量煎水溼敷或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