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鈕釦風爲病證名[1]。出《外科正宗》卷四。又稱面遊風。由汗出受風,與溼相搏、風溼凝滯肌膚而成[1]。
面遊風(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爲病名[2]。見《瘍科選粹》卷三。又名白屑風,鈕釦風。是指多發生於面部,以皮膚油膩或乾燥,紅斑上結黃痂或起白屑,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3]。是因皮脂分泌過多引起的慢性、亞急性炎性皮膚病[4]。因其多發於面部,表現爲皮膚瘙癢、脫屑,故稱之爲面遊風。以皮膚鮮紅色或黃色斑片、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爲臨牀特徵。多見於青壯年或嬰兒,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面遊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溼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3 鈕釦風的病因病機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此證生於面上,初起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項後極癢,熱溼甚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溼熱,受風而成。”
面遊風多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胃蘊溼熱,外受風邪所致[4]。
平素血燥之體,復感風熱,鬱久轉而化燥,肌膚失去濡養;甚或風邪鬱久,耗血傷陰,血虛陰傷,肌膚失於濡養則生風化燥。兩者互爲因果,以致皮膚粗糙,表現以乾燥型者爲多。或過食辛辣、肥甘、酒類,以致脾胃運化失常,生溼生熱,溼熱蘊積肌膚而成,表現以溼性皮損爲主。
5 鈕釦風的診斷
鈕釦風多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頭皮、臉面、眉弓、鼻脣溝、耳前後、腋窩等處。並叮自頭皮開始,向下蔓延,嚴重者泛發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有幹、溼兩個類型。乾性者爲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紅,上覆以糠秕狀或油膩性鱗屑,在頭皮部可堆集很厚,梳髮或搔抓時鱗屑易於脫落,而白屑紛飛,且毛髮乾枯,伴有脫髮。溼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膚異常油膩,多爲紅斑、糜爛、流滋,有油膩性的脫屑和結痂,常有臭味,在耳後和鼻部可有皸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斷而稀疏,嚴重者皮損泛發全身,或爲溼疹樣皮損。
自覺程度不同的瘙癢。病程緩慢,常有急性發作。
6 需要與鈕釦風相鑑別的疾病
6.1 慢性溼瘡
慢性溼瘡有一定好發部位,無油膩性鱗屑及痂皮,皮膚肥厚粗糙,伴苔蘚樣變,色素沉着。
6.2 白疕
白疕皮損爲紅色斑塊,上覆以多層銀白色雲母狀鱗屑,無油膩性,颳去鱗屑有薄膜現象,篩狀出血點,頭髮粘連呈束狀,無脫髮,大多冬重夏輕。
6.3 白禿瘡
7 鈕釦風的治療
鈕釦風治宜疏風、清熱、利溼[4]。內服消風散,外搽冰硫散[4]。
7.1 辨證治療
日久不愈可服祛風換肌丸。
7.1.1 風熱血燥
面遊風·風熱血燥證(facial wandering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風熱血燥,以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髮乾燥脫落,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爲常見症的面遊風證候[4]。
7.1.1.1 症狀
淡紅色斑片,乾燥、脫屑、瘙癢,受風加重,或頭皮瘙癢,頭屑多,毛髮乾燥脫落,伴口乾口渴,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
7.1.1.2 治法
宜涼血清熱消風
7.1.1.3 方藥治療
7.1.2 脾胃溼熱
面遊風·脾胃溼熱證(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溼熱,蘊於頭面,以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爲常見症的面遊風證候[4]。
7.1.2.1 症狀
皮損爲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甚至糜爛、滲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滿,小便短赤,大便臭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7.1.2.2 治法
利溼清熱
7.1.2.3 方藥治療
7.1.3 肺胃熱盛
7.1.3.1 症狀
急性發病,皮損色紅,並有滲出、糜爛、結痂、癢劇;伴心煩,口渴,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7.1.3.2 辨證分析
肺胃熱盛,燻蒸肌膚,故急性發病,皮損色紅,並有滲出、糜爛、結痂、癢劇;熱擾心神則心煩;肺氣不宣,腸腑不通則大便祕結;津液不布則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爲肺胃熱盛之象。
7.1.3.3 治法
清熱止癢。
7.1.3.4 方藥治療
7.1.4 脾虛溼困
7.1.4.1 症狀
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伴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7.1.4.2 辨證分析
脾虛運化失職。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陰血虧虛,肌膚失養,故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脾壺水溼不運,流注腸腑則大便溏泄;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爲脾虛溼困之象。
7.1.4.3 治法
7.1.4.4 方藥治療
7.1.5 血虛風燥
7.1.5.1 症狀
皮膚乾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頭髮乾燥無光,常伴有脫髮;舌紅,苔薄白,脈弦。
7.1.5.2 辨證分析
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見皮膚乾燥,有糠秕狀鱗屑;風盛則癢;發爲血之餘,血虛發失所養,故頭髮乾燥無光,常伴有脫髮;舌紅、苔薄白、脈弦爲風燥之象。
7.1.5.3 治法
養血潤燥。
7.1.5.4 方藥治療
當歸飲子加減。
7.2 外治法
(一)乾性型發於頭皮部者,用白屑風酊或側柏葉酊外搽,每天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