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利什曼病

感染科 生物學 疾病 寄生蟲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nèi zāng lì shí màn bìng

2 英文參考

visceral leishmaniasis[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

3 概述

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又稱黑熱病(kala-azar),是經白蛉或羅蛉傳播,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嬰兒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infantum)或恰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chagasi)寄生人體巨噬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1]。主要臨牀表現以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大貧血白細胞下降和高丙種球蛋白血癥爲特徵[1]

患者主要爲2 歲以下的嬰兒。本病常見的症狀發熱,典型者呈雙峯熱型,也可呈弛張熱型或稽留熱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適及無力。全身淋巴結輕度腫大及肝、脾腫大,後者尤爲明顯。有時皮膚可出現斑丘疹,紅斑或色素減退斑。

由不同蟲種引起的利什曼病的臨牀表現也不同, 可分爲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VL),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和黏膜皮膚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ML)叄種。內臟利什曼病也稱黑熱病(kala-azar),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長期發熱、肝脾腫大、末梢血白細胞數減少和血漿球蛋白增高爲其主要臨牀特徵。

4 別名

內臟利什曼原蟲病,黑熱病,kala-azar,black sickness,Burdwan fever

5 疾病代碼

ICD:B55.0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流行病學

內臟利什曼病呈全球性分佈,主要見於亞洲的中國和次大陸及中東一些國家,非洲和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以及南美巴西、祕魯等國。我國的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陝西、四川、湖北、甘肅、新疆、內蒙均曾有本病的流行。建國後開展大規模防治工作,至1958 年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但在新疆、甘肅南部和四川北部仍有散發病例發生。在流行病學上本病可分爲人源型(平原型)、犬源型(山丘型)和自然疫源型(荒漠型)叄大類型,前兩型的傳染源爲病人和犬,後型主要爲野生動物如野鼠等。我國的主要傳播媒介是中華白蛉,在新疆則爲長管白蛉荒漠內臟利什曼病主要見於新疆及內蒙,患者主要爲2 歲以下的嬰兒,外來人羣的成人感染者可以表現爲淋巴結利什曼病傳播媒介爲野棲蛉種吳氏白蛉和亞歷山大白蛉。人類對本病有普遍的易感性,但10 歲以下兒童更爲易感。營養不良等因素也有利於本病的發生,而免疫狀態的低下可使本病的病情更爲嚴重。

8 症狀體徵

8.1 潛伏期

內臟利什曼病潛伏期爲3~3.5 月,有的可達5.5 個月或更長。

8.2 臨牀症狀與體徵

內臟利什曼病常見的症狀發熱,典型者呈雙峯熱型,也可呈弛張熱型或稽留熱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適及無力。全身淋巴結輕度腫大及肝、脾腫大,後者尤爲明顯。有時皮膚可出現斑丘疹,紅斑或色素減退斑,刮片可找到無鞭毛體,皮疹也可在治療後出現,後者則稱爲黑熱病皮膚利什曼病(PKADL,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末梢血白細胞明顯減少,繼之出現貧血鼻出血齒齦出血皮膚瘀點。感染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處皮膚逐漸呈暗黑色,因而本病也被稱爲黑熱病

8.3 臨牀類型

李宗恩及鍾惠瀾(1935)將本病的早期臨牀表現分爲以下臨牀類型:

(1)結核型:緩慢發病,午後發熱盜汗咳嗽,食慾缺乏,常被誤診肺結核

(2)傷寒型:約有1/3 的病例先有發熱頭痛症狀,繼之體溫上升至39~40℃,持續不退,並有便祕腹脹,脾腫大及末梢血白細胞數減少,很類似傷寒病。

(3)波浪熱型:有時患者熱型呈波浪狀,出汗多,脾腫大及末梢血白細胞數減少,類似布氏桿菌病,但無關節疼痛

(4)瘧疾型:發冷、發熱出汗,類似瘧疾之發作,可每日或間日發作一次一般只連續2~3 天,但也可持續數週。

(5)雙峯熱型:約1/3 的早期病例呈雙峯熱型,即24h 內體溫有兩次升降,一次在清晨,另一次在午後或夜間。

(6)呼吸道感染型:不少病例的初期症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有些病例可類似流感。

(7)胃腸型:常見於兒童,表現爲胃腸道不適,輕度腹瀉便祕腹痛等。

9 病因

引起內臟利什曼病病原體杜氏利什曼原蟲指名亞種杜氏利什曼原蟲嬰兒亞種杜氏利什曼原蟲恰氏亞種,也有學者認爲這叄種均是獨立的蟲種。近來也有報告熱帶利什曼原蟲(L.tropica)偶也可引起內臟利什曼病利什曼病原蟲生活史包括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以前稱利朵體)兩期,前者見於白蛉體內及培養基內,後者見於哺乳動物宿主體內。前鞭毛體呈錐形,前端較寬,後端較尖細,大小爲15~25μm×1.5~3.5μm,有鞭毛一根自前部頂端伸出體外,核位於中央,動基體位於前部。無鞭毛體呈橢圓形,大小爲2.9~5.7μm×1.8~4.0μm,內有核及動基體。當白蛉叮咬時,病人或儲存宿主體內的無鞭毛體進入白蛉胃內,轉化爲前鞭毛體,經7 天左右的發育和繁殖後,前鞭毛體進入白蛉喙部。此時白蛉如再叮咬人或其他動物宿主時,前鞭毛體進入其體內,爲吞噬細胞所吞噬,轉變爲無鞭毛體並進行繁殖,且被帶至網狀內皮系統器官繼續繁殖。各種利什曼原蟲形態大小外,並無明顯差異,只能依據同工酶電泳和DNA 分析方法來鑑別蟲種。

10 病理生理

杜氏利什曼原蟲鞭毛體自白蛉喙部進入人體後,即爲宿主吞噬細胞所吞噬。前鞭毛表膜上的糖蛋白Gp63 可與巨噬細胞表面的C3受體結合,而其表膜上另一大分子膦酸酯多糖(lipophosphoglycan,LPG)則可激活補體,使C3 沉着在蟲體表面,並通過CR3 (C3biR)受體而使蟲體附着於巨噬細胞,而使之被吞噬。前鞭毛體轉變爲無鞭毛體,並在巨噬細胞內繁殖,直至將吞噬細胞脹破,無鞭毛體又爲其他吞噬細胞所吞噬,並繼續繁殖。網狀內皮系統大量增生,導致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

病理學變化主要爲肝大,枯氏細胞增生,胞漿內充滿大量無鞭毛體,常有漿細胞浸潤。脾腫大,髓索中有大量吞噬細胞和網織細胞增生,並有漿細胞浸潤,竇內皮細胞增生,吞噬細胞內有大量無鞭毛體。脾小結數量明顯減少,結構不清,且顯着萎縮,中央動脈周圍淋巴胸腺依賴區內小淋巴細胞幾乎全部喪失。各類血細胞的減少與脾功能亢進有關。

11 診斷檢查

11.1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

1.流行病學史 來自流行區的長期發熱患者,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臨牀表現 長期發熱、肝脾腫大,並伴有末梢血白細胞數減少及血漿球蛋白明顯增高者,應疑及本病而作進一步檢查

3.血清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檢查陽性

4.寄生蟲學檢查 患者骨髓塗片中找到利什曼原蟲鞭毛體是確診本病的主要依據,在臨牀疑似病例而骨髓塗片陰性時,可作脾穿刺塗片檢查,其陽性率較骨髓穿刺爲高。

11.2 實驗室檢查

患者末梢血白細胞數粒細胞減少,繼之血小板數及紅細胞數也均下降。血漿球蛋白量明顯增多,故球蛋白水試驗也呈陽性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陽性血沉增快。

1.血清免疫學檢查 常用的有直接凝集試驗(DAT),補體結合試驗(CFT),間接熒光抗體技術(IFAT)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其中以DAT、IFAT 及ELISA較爲敏感,ELISA 與麻風患者有交叉反應血清循環抗原(CAg)的檢測對本病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考覈具有重要價值。

2.分子生物學檢查 以PCR 檢測患者體內利什曼原蟲的KDNA,其有特異性敏感性均高,且可有早期診斷與考覈療效的價值。

其他輔助檢查:晚期脾功能亢進,B 超顯示肝、脾大

12 鑑別診斷

內臟利什曼病應與結核病(常有肺部或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竈,抗結核治療有效)、傷寒(相對緩脈中毒症狀明顯,肥達反應陽性、血培養陽性),布氏桿菌病(有牛、羊、豬等家畜的接觸史,頭痛明顯,關節疼痛血清布氏桿菌凝集試驗陽性)等病相鑑別。

13 治療方案

13.1 一般性治療

患者應臥牀休息,增強營養保持液體和電解質平衡,預防和治療繼發感染,以及高熱時的對症處理如物理降溫等。

13.2 病原性治療

目前仍以五價銻劑爲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常用者爲葡萄糖酸銻鈉。成人總劑量爲100mg/kg,兒童爲120~150mg/kg,分6 天靜脈或肌內注射,成人1 次/d,兒童則可分爲2 次/d 注射。國外用藥劑量較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20mg/(kg·d)的20 天療法。脂質體葡萄糖酸銻鈉殺蟲效果較好,但因對猴有較大毒性而停產。副反應咳嗽噁心鼻出血腹痛腹瀉腿痛等。嚴重心、肝、腎臟患者禁用。抗銻劑或銻劑過敏的患者則可應用噴他脒(pentamidine),劑量爲4mg/(kg·d),總量成人爲2.1~6.5g,兒童爲0.7~1.4g。本藥副反應較多,肌注有局部疼痛、硬塊,靜脈注射易引起血壓下降、面部潮紅,此外尚有頭痛心悸胸痛腹痛噁心等。偶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可逆性),低血糖症或高血糖症,也可誘發糖尿病。南美一些國家應用兩性黴素B治療抗銻或銻劑過敏的患者,獲得良好的療效。兩性黴素B 對腎臟有明顯的損害,治療以小劑量開始,一般認爲總劑量<20mg/kg 對內臟利什曼病患者是安全的,WHO 推薦的治療總劑量爲1~3g。Davidson 等(1994)以脂質體amphotericin B總劑量20mg/kg 和30mg/kg,分別用藥21 天和10 天,治療31 例免疫狀態正常的病例均獲治癒,並無明顯的毒副反應,另治11 例免疫功能受損的病例,其中8 例復發。

14 併發症

肺炎多見於兒童病例,預後較差。成人病例常可見到急性粒細胞缺乏症,如不及時治療,多在2 周內死亡。走馬疳壞死口腔炎是很嚴重的併發症,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現已甚爲罕見。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與預後密切相關,未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死於繼發感染

預防:預防措施包括普查普治病人,消滅貯存宿主犬,以及噴灑殺蟲劑消滅白蛉,對控制人源型及犬源型內臟利什曼病的流行具有較好的效果。對野生動物源型內臟利什曼病控制比較困難,主要在於消滅野生白蛉媒介及提高個體抵抗力。

16 特別提示

主要預防措施是治療患者和捕殺病犬。同時在白蛉活動季節噴灑DDV,敵百蟲藥物以殺滅白蛉、防止其孳生。

17 參考資料

  1.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1—2015 寄生蟲病診斷名詞術語[Z].2015-09-1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