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積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ó jī wán

2 處方

乾漆(炒)丁香各30克 青皮(去白)京三棱(炮)各180克 蓬茂250克

3 製法

上爲細末,水糊爲丸,如粟米大。

4 功能主治

治小兒臟腑怯弱,內受積冷,脅肋脹痛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日夜頻並,四肢睏倦,面無顏色,肌肉消瘦,不進飲食;及疳氣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煩渴,小便白濁,食不生肌,或發虛腫寒熱往來,或因食甘肥,蟲動作痛,叫哭閤眼。

5 用法用量

每二歲兒,可服5丸,淡薑湯吞下,不拘時候。

6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7 方出《續本事》卷十,名見《普濟方》卷三八○

7.1 方名

磨積丸

7.2 組成

川烏1錢,定粉3錢,艾灰2錢,龍骨2錢。

7.3 主治

小兒疳積,黃瘦吐食。

7.4 用法用量

每服1餅,飯飲磨下。

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滴水爲丸,如龍眼核大,作餅子。

8 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8.1 方名

磨積丸

8.2 組成

三棱(煨香,切)2兩,蓬莪術(炮香,切)2兩,茴香(微炒)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白芍藥1兩半,乾薑(炮)1兩半,當歸(洗,焙)1兩3分,巴戟去心,微炒)1兩,艾葉(醋炒)1兩3分,川楝子肉(炒)1兩。

8.3 主治

女人三十六疾,積氣內攻,經候不調,腹脅多脹,或時刺痛,不進飲食。

8.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溫酒送下。

8.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9 三因》卷八

9.1 方名

磨積丸

9.2 組成

胡椒150粒,木香1分,全蠍(去毒)10個。

9.3 主治

腸胃因虛,氣癖於盲膜之外,流於季脅氣逆息難,積日頻年,醫所不治,久則營衛停凝,一旦敗濁,潰爲癰膿,多至不救。

9.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橘皮湯送下。

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粟米飲爲丸,如綠豆大。

10 普濟方》卷一六九引《衛生家寶

10.1 方名

磨積丸

10.2 別名

脾積丸

10.3 組成

陳倉米半升(用巴豆7粒,去殼,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青皮(去瓤,炒)3兩,陳橘紅3兩。

10.4 功效

滯氣

10.5 主治

茶傷,飲食減少,面黃腹疼,及百物所傷。

10.6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後淡薑湯送下。

10.7 製備方法

上爲末,好醋糊爲丸,如豌豆大。

10.8 附註

脾積丸(《醫方類聚》卷一一一引《濟生續方》)。

11 《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祕方

11.1 方名

磨積丸

11.2 組成

乾漆(炒)1兩,京三棱(炮)6兩,青皮(去白)6兩,丁香1兩,蓬術半斤。

11.3 主治

小兒臟腑怯弱,內受積冷,脅肋脹痛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日夜頻餅,四肢睏倦,面無顏色,肌肉消瘦,不進飲食;及疳氣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煩渴,小便白濁,食不生肌,或發虛腫寒熱往來,或因食甘肥,蟲動作痛,叫哭閤眼。

11.4 用法用量

每2歲兒,每服5丸,淡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11.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水糊爲丸,如粟米大。

12 普濟方》卷三九一引《保嬰方》

12.1 方名

磨積丸

12.2 組成

三棱(煨,銼)1兩,廣荗(煨,銼)1兩,石菖蒲1兩,神曲(炒)1兩,麥芽(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麩炒)1兩,石綠礬2兩(另研),黑牽牛4兩(炒熱,取頭末2兩)。

12.3 功效

消磨癖積,美進乳食。

12.4 主治

小兒癥癖塊硬,腹脅刺痛,不思乳食。

12.5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加至50-60丸,食後臨臥溫米飲湯送下,日2次。

12.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酸醋打麪糊爲丸,如黃米大。

12.7 用藥禁忌

忌生硬冷物。

13 《瑞竹堂方》卷四

13.1 方名

磨積丸

13.2 組成

荊三棱蓬莪術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神曲(炒)、麥芽(炒)、川鬱金胡黃連香附子(炒去毛,與三棱莪術陳皮青皮五味一處,用好米醋煮一晝夜,焙乾)、雷丸(白者)、使君子肉(切,焙)、蘆薈等分

13.3 主治

小兒疳積泄瀉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糯米湯送下;茶湯亦可。

13.5 加減

虛弱,加木香;虛極,加癩蚵蚾肉。

13.6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米醋糊爲丸,如豌豆大。

14 《壽親養老》卷四

14.1 方名

磨積丸

14.2 組成

厚朴白姜、縮砂、胡椒青皮蒼朮麥芽、陳茱萸、肉桂(不見火)。

14.3 功效

老人磨滯積,去浮腫,快脾進食。

14.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日午或臨睡時香附煎湯送下,橘皮湯亦得。

14.5 製備方法

用醋同鹽煮,再焙乾,爲細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