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髮腺瘤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máo fā xiàn liú

2 英文參考

trichoadenoma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腺瘤

6 疾病概述

毛髮腺瘤又名毛腺瘤,由Mkolowski於1958年首先描述,亦稱爲Mkolowski毛髮腺瘤。各年齡組均可發病,腫瘤單發,好發於面部,其次爲頸部及軀幹,腫瘤直徑3mm~15mm,生長緩慢,腫瘤邊緣珍珠灰色,毛細血管擴張,囊腫質硬。

7 症狀體徵

本病少見,系毛髮上皮瘤的一個異型。單發,通常發生於成人面部,直徑3~15mm,質地堅實,透明狀或呈黃色。

8 病理生理

此瘤位於真皮內,邊界清楚,由嵌於纖維血管性間質內的實性瘤細胞團及多數角囊腫組成,囊壁爲嗜酸性細胞,有時在角囊腫與周圍嗜酸性細胞之間尚見一層扁平的顆粒細胞。有時只見由嗜酸性細胞組成的細胞島而中央無角質。角質囊腫破裂後可引起異物巨細胞反應。嗜酸性細胞之間可見少量細胞間橋。此瘤無毛根,無毛母質或真正的毛髮形成,但在某些病例中可見附於角質囊腫壁上的短上皮索,與毛髮上皮瘤相似

9 診斷檢查

主要通過病理檢查作出診斷。

10 治療方案

局部切除即可。

11 相關出處

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