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胃腸炎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ún zhuàng bìng dú wèi cháng yán

2 概述

輪狀病毒胃腸炎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可引起青壯年胃腸炎的暴發流行。

3 病原學

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爲球型,有寬殼蓋、短幅和薄邊的雙股RNA病毒。平均直徑70nm左右,病毒體中心爲直徑36~45nm的緻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雙層多肽衣殼,呈輪緣狀,圍繞內層。內層衣殼子粒在邊緣部呈放射狀排列,形似車輪幅條,故稱爲輪狀病毒。中央部子粒排列不規則,呈蜂窩狀。電鏡下輪狀病毒有兩種形態,即雙殼顆粒與單殼顆粒。前者爲一種成熟的或完整的病毒顆粒,具有外層多肽衣殼,又稱L毒粒(light Virion),具有傳染性;後者因在自然條件下失去其外殼,形成粗糙單殼顆粒,又稱D毒粒(dense virion),無傳染性。人輪狀病毒的內衣殼可與小牛、小鼠、小豬、羔羊、兔及猴的輪狀病毒發生交叉反應,但外殼抗原有型的特異性。人輪狀病毒至少有4個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保護作用

輪狀病毒基因含有11個節段的雙股線型RNA。根據RNA電泳圖型,目前將人和動物狀病毒分爲A~D4個羣。A羣爲普通輪狀病毒(主要引起嬰幼兒腹瀉);B羣爲豬輪狀病毒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後者爲我國學者從1984年流行於我國各地的成人流行性腹瀉患者分離出的一種新輪狀病毒,目前將此種病毒與世界其它地區發現的副輪狀病毒、類輪狀病毒統稱爲抗原特異性輪狀病毒;C羣爲人和豬輪狀病毒;D羣爲雞和鳥類輪狀病毒。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與普通人輪狀病毒病毒抗原性核酸圖型及臨牀表現等方面均有差異。

輪狀病毒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強,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長期保存,56℃ 1小時可被滅活。此病毒可在猴腎原代細胞傳代和繁殖。

4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患者與無症狀帶毒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患者急性期糞便中有大量病毒顆粒,病後可持續排毒4~8天,極少數可長達18~42天。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人傳人,經糞—口或口—口傳播,亦可能通過水源污染或呼吸道傳播。成人輪狀病毒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常呈水型暴發流行,也可通過生活接觸傳播

(三)易感人羣 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以9~12月齡發病率最高,6月齡以下少見,但近來人工餵養新生兒發病也較多,成人感染後多無症狀或呈輕症表現。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人羣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壯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徵 人輪狀病毒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發病率甚高,幾乎每個人都感染過輪狀病毒。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峯在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但熱帶地區季節性不明顯。輪狀病毒成人腹瀉可在一年四季發生,但流行和暴發在我國多發生於4~7月。

輪狀病毒胃腸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