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acryocys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eaking ey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hronic dacryocyst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漏睛(leaking eye chronic dacryocystitis)爲病名[1]。見《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三。漏睛又名目膿漏(《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漏睛膿出(《祕傳眼科龍木論》)、漏睛眼(《原機啓微》)、熱積必潰之病(見《原機啓微》)、竅漏證(《證治準繩·雜病》)、眥漏症[1]。是指以內眥部常有黏液或膿汁自淚竅處溢出的眼病[2]。
現代醫家認爲,本病是一種常見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兒童則較少,女性多於男性。有一眼獨病者,也有兩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獨病爲多。多爲椒瘡的常見合併症之一,並有可能演變爲漏傭瘡。另外,邪毒長期伏於內眥,膿汁不盡,若行眼部手術或目珠外傷,尤其黑睛破損,皿邪毒乘隙而人,可繼發凝脂翳、黃液上衝等嚴重變症。
5 漏睛的症狀
大眥頭皮色如常,或微紅赤,或見睛明穴下方微有隆起,自覺隱澀不舒,但無痛感,不時淚下,眥頭常溼,拭之又生,按之則粘濁膿汁自淚竅沁沁而出,病情緩慢,難以消除,沖洗淚道多有阻塞現象。
《證治準繩·雜病》:“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無翳膜。此因心氣不寧,並風熱停留在瞼中,宜服五花丸、白薇丸。”
8 漏睛的治療
漏睛爲邪深久伏所致的頑固眼病,辨證主要是以局部症狀爲主,結合參考全身情況。發病初期,膿汁量少清稀者,多爲風熱停留淚竅,以祛風清熱爲主;眥部紅赤,膿稠粘濁者,多爲心脾溼熱上攻淚竅,以清熱除溼爲主;風熱引動內火者,可參照二者施治。纏綿日久,常有清稀膿汁流出者,多正虛邪留,則應攻補兼施。同時要重視外治法,如用點眼劑、淚道,沖洗等方法。對日久不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8.1 辨證治療
8.1.1 風熱停留
漏睛·風熱停留證(leaking eye with wind-heat lingering pattern)是指風熱停留,以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黏濁淚液自淚竅溢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覺淚水粘睛爲常見症的漏睛證候[2]。
8.1.1.1 症狀
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少量濁粘淚液自)淚竅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時覺有涎水粘睛。
8.1.1.2 證候分析
臟腑津液上注於目而爲淚,現遊風客熱伏於大眥,淚液受灼,漸變稠濁,積久則滿,故見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濁液自淚竅沁沁而出。淚竅閉塞,故常自淚流。稠濁粘液外溢,淚自常流,目竅不潔,故時覺涎水粘睛,隱澀不舒。內熱不盛,故大眥皮色如常,按之不痛。
8.1.1.3 治法
疏風清熱。
8.1.1.4 方藥治療
白薇丸加蒲公英。方中防風、羌活、白蒺藜祛風散邪;白薇、蒲公英清熱解毒;石榴皮收斂止淚。全方祛風清熱,但清熱之力較弱。若熱勢偏盛,可加入銀花、連翹。如眥部稍有隆起,壓之不痛,頭昏眼花,腰膝痠軟者,爲肝腎不足之象,可加人菊花、枸杞子、補骨脂等。
8.1.2 心脾溼熱
漏睛·心脾溼熱證(leaking ey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heart and spleen)是指心脾溼熱,以大眥頭微紅潮溼,膿液浸漬外溢,拭之又生,小便黃赤,舌苔黃膩爲常見症的漏睛證候[2]。
8.1.2.1 症狀
大眥頭微紅,稠粘膿液常自淚竅溢出,浸漬瞼眥,拭之又生,尿赤,苔黃膩。
8.1.2.2 證候分析
大眥屬心,胞瞼屬脾。今心有伏火,脾有溼熱,流注經絡,上攻瞼眥,故大眥頭微紅,閉塞淚竅,積聚成膿,滿溢而出,故稠粘膿液常白淚竅流出,浸漬瞼眥,拭之又生。心火移熱於小腸,脾經溼熱上蒸,故尿赤,苔黃膩。
8.1.2.3 治法
8.1.2.4 方藥治療
竹葉瀉經湯加減。方中竹葉、黃連清心火;大黃、梔子、黃芩、升麻清脾瀉熱;澤瀉、車前子助竹葉清熱利溼。茯苓、甘草配升麻理脾滲溼,用柴胡、決明子以加強清火之力,羌活能除膀胱經之風溼,赤芍祛瘀滯,全方總以瀉積熱、祛溼滯爲主。如膿多稠粘,則可去羌活,選加天花粉、漏蘆、乳香、沒藥,以加強清熱排膿、祛瘀消滯的作用。大便不硬,實熱不盛者,亦可用蜜劑解毒丸緩調之。
8.1.3 正虛邪戀
漏睛·正虛邪戀證(leaking eye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正虛邪戀,以病程遷延日久,無時淚下,內眥部腫脹時作,或雖無腫脹,但按壓睛明穴下方,有膿汁或黏液從淚竅溢出,全身可兼見體倦乏力,或見面色少華,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數爲常見症的漏睛證候[2]。
8.1.3.1 症狀
漏睛日久,大眥頭不紅不腫,按之不痛,唯清稀濁液自淚竅沁沁而出,綿綿不已、頭暈乏力,苔薄脈細弱。
8.1.3.2 證候分析
邪熱伏於大眥,閉塞淚竅,灼熬淚液而成漏睛。纏綿不愈則耗傷正氣,不能託毒外出。熱毒留戀不清,故大眥頭不紅不腫,按之不痛,唯清稀濁液自淚竅沁沁而出,綿綿不已,正氣虧損,故頭暈乏力,苔薄脈細弱。
8.1.3.3 治法
扶正託毒。
8.1.3.4 方藥治療
治風黃芪湯加減。方中黃芪、人蔘補正氣,託毒外出,地骨皮、知母、大黃清瀉熱毒,防風祛風邪,茯苓、遠志祛溼化濁。全方扶正託毒,但偏於氣弱於血,如兼面色無華,舌質淡,可加人當歸養血活血。
8.1.4 漏睛瘡
若心經熱毒結聚生瘡,在內眥睛明穴附近隆起紅痛腫核,甚至身發寒熱者,又爲漏睛瘡[2]。參見漏睛瘡條。
8.2 外治法
(二)用黃連水或抗生素類藥液沖洗淚道,每日一次,以清熱排膿。經淚道沖洗和藥物治療,膿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時間後,可試行淚道探通術,探通時必須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損傷淚竅,形成假道,若探通數次無效者,即不必繼續。
(三)漏睛久不治者可考慮手術,根據情況選用淚囊摘除術、淚囊鼻腔吻合術或淚小管手術。
8.3 鍼灸療法
9 漏睛的預防
一、對椒瘡重症、鼻鼽或流淚症患者,應及時治療,防止併發漏睛,並注意檢查是否已患本病,以便早期治療。
二、凡施行眼部手術前,均應排除本病,以免威脅目珠安全。若患有本病者,必須適當治療後,方可手術。
10 文獻摘要
《太平聖惠方·治眼膿漏諸方》雲:“夫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風熱客於瞼眥之間,熱搏於血液,令眥內結聚,津液乘之下上,故成膿血,汁不盡謂膿漏,俗呼爲漏睛是也。”
《世醫得效方·眼科》“漏睛膿出”項下雲:“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無翳膜,此因心氣不寧,並風熱停留在瞼中,宜服白薇丸”。
《原機啓微·熱積必潰之病》:“積者、重疊不解之貌。熱爲陽,陽平爲常,陽淫爲邪。常邪則行,邪行則病易見,易見則易治。……深邪則不行,不行則伏,因伏而又伏日漸月聚,勢不得不爲積也。積也久,久積必潰,潰始病見,病見則難治。難治者,非不治也。爲邪積久,比潰已深。何則潰猶敗也。知敗者,庶可以救。其病隱澀不自在,稍覺眨躁,視物微昏,內眥穴開竅如針目,按之則沁沁膿出,有兩目俱病者,有一目獨病者。目屬肝,內眥屬膀胱,此蓋一經積邪之所致也,故曰熱積必潰之病,又曰漏睛眼是也,竹葉瀉經湯主之。大便不硬者,減大黃爲用,蜜劑解毒丸主之。不然,藥誤病久,終爲枯害。”
《祕傳眼科龍木論·漏睛膿出外障》雲:“此眼初患之時,微有頭旋昏悶,四體如勞,五臟多積,風氣壅毒,致今瘡出於眼中,或流清涎,皆是腦無所作,雖然不痛,漸加昏暗,切宜補治,服治風黃芪湯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