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ín bā xì bāo xìng mài luò cóng nǎo mó yán

2 英文參考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淋巴脈絡膜炎,lymphocyte choriomeningitis

5 疾病代碼

ICD:A87.2

6 疾病分類

感染

7 疾病概述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呈世界性分佈。一般爲散發,以秋冬季爲主。15~40 歲的人羣發病率最高。本病臨牀表現不一,可以是隱性感染,或如流感樣,以起病急、發熱頭痛、肌痛爲主要表現。典型表現呈淋巴細胞腦膜炎綜合徵,嚴重者可出現腦膜腦炎。

8 疾病描述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臨牀表現不一,可以是隱性感染,或如流感樣,以起病急、發熱頭痛、肌痛爲主要表現。典型表現呈淋巴細胞腦膜炎綜合徵,嚴重者可出現腦膜腦炎。本病一般爲自限性,預後良好。

9 症狀體徵

本病的臨牀表現多樣化。感染了本病毒後,表現可以從無症狀感染、流感樣全身性疾患、腦膜腦炎以至於嚴重的腦膜腦炎。但各型之間沒有截然的分界線。不同的臨牀表現是否與不同的病毒株有關,目前尚未能肯定。

流感樣全身症狀是最常見的臨牀表現。潛伏期一般爲8~12 天。起病急,發熱可高達39.5℃,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痠痛。有些患者出現咽痛咳嗽與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少數還可有皮疹、淋巴結腫大與壓痛、噁心嘔吐腹瀉等表現。病程一般在2 周左右。部分患者,經過一段間歇後,可有第二次,甚至偶爾有第叄次類似的發作,但症狀常較輕,持續時間較短。多數患者逐漸恢復,有些則發展到腦膜炎

腦膜炎患者起病時可先有流感樣全身性症狀,也可以一開始就以頭痛頸硬嘔吐、腰背肌肉痛等腦膜刺激徵爲主要特徵,但病情不如化膿性腦膜炎嚴重。腦脊液檢查符合淋巴細胞腦膜炎的特徵。病程一般持續1~2 周。腦脊液的改變較症狀恢復稍遲。

偶爾病變波及腦脊髓實質,出現腦膜腦炎的表現。病者可有個性改變、譫妄嗜睡,甚至昏迷,亦可有腦神經與外周神經感覺喪失與運動障礙、腱反射的改變等。個別嚴重者可致死。

10 疾病病因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屬於RNA 病毒。1934 年蟲媒病毒性腦炎流行期間,1 例曾被診斷爲St.Louis 腦炎的患者死亡後,從中樞神經系統採集到的標本接種到猴子,經連續傳代分離出這種病毒。1 年之後,在2 例病毒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中,也發現這種病毒。它對人類的病因學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確定。目前,它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沙拉病毒屬(Arenavirus)。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大小爲40~60nm。本病毒十分不穩定,在乙醚、pH7 以下均易被破壞。56℃ 1h 可被殺滅。在室溫下病毒在腦組織混懸液中也不穩定,但在50%甘油、-70℃可長期保存。本病毒在雞胚或鼠胚成纖維細胞組織培養中能夠生長。實驗室感染除鼠外,也可用豚鼠、狗與猴子。

人類感染病毒之後,不論是否出現臨牀症狀,都能產生血循環抗體免疫熒光技術是一種快速、靈敏的方法,能檢出人類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抗體。臨牀症狀出現後1~6 天就可檢出抗體,隨後在數月至數年內抗體水平逐漸下降。補體結合抗體在2~3 周內出現,維持數月;中和抗體則在約2 個月內產生,持續多年。

11 病理生理

本病罕見致死病例,故很少有病理學改變的報告。主要發現是腦腫脹、蜘蛛膜增厚與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出血壞死血管周圍炎症浸潤,局竈性炎症淋巴小結等。但亦曾有過非典型的死亡病例,中樞神經系統沒有發現病理改變,病變只見於肺、肝、腎與腎上腺等臟器。

12 診斷檢查

診斷:只具有流感樣全身症狀患者,由於臨牀上缺乏腦膜炎表現,沒有指徵做腰椎穿刺,診斷只能依靠流行病學資料的提示,以及病毒血清學診斷證據。此類患者腦脊液檢查可出現異常。

腦膜炎表現的患者腦脊液檢查有一定幫助。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增加(即使在病程早期,仍以淋巴細胞佔絕大多數),糖含量稍低,對診斷本病有一定提示。但是,腦脊液改變也是非特異性的,難以與其他原因的淋巴細胞腦膜炎鑑別。患者確診需要病毒分離血清抗體檢測的證據。急性發熱期可從患者血液腦脊液分離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檢測病毒抗體,有助於鑑定急性感染免疫熒光技術在病程早期便可檢出抗體,是一種快速而靈敏的診斷方法。在僅有單份血清標本的情況下,高效價補體結合抗體可能是近期感染的指徵。由於中和抗體可在血清中持續存在多年,僅有中和抗體陽性,不足以確定本病的診斷。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的白細胞分類計數通常正常,偶爾可見異形淋巴細胞血沉正常。

其他輔助檢查腦脊液檢查外觀正常,壓力正常或稍有上升。細胞數爲500×106/L左右,淋巴細胞可高達80%~90%。蛋白質常可達1g/L 左右。糖可爲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

13 鑑別診斷

主要考慮其他原因所致的淋巴細胞性(無菌性、病毒性)腦膜炎,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腸道病毒及其他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有時亦應與結核性腦膜炎相鑑別。

14 治療方案

本病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治療以對症爲主,患者應臥牀休息。嚴重頭痛、顱內壓較高者可應用甘露醇脫水劑處理。

15 併發症

曾有報告妊娠早期感染本病,與自發性流產有關。晚期妊娠感染,可能亦有嚴重的後果。一位母親在分娩前8 天感染本病,孩子出生12 天死亡,腦脊液分離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是自限性的疾病,預後良好。絕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復。腦膜炎患者恢復較慢,可遷延數週、數月之久,一般沒有明顯的後遺症。個別嚴重患者,可有持續性頭痛眩暈、疲乏、記憶力障礙等後遺症狀。偶爾亦有死亡者。

預防:因爲沒有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患者沒有必要隔離處理。與本病毒有關的實驗室及動物室應注意防範,以免引起實驗室暴發流行。

17 流行病學

本病呈世界性分佈。一般爲散發,以秋冬季爲主。15~40 歲的人羣發病率最高。鼠類(尤其是家鼠)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從病鼠的血液鼻咽分泌物、尿、糞及精液,均曾分離病毒。家庭中的塵土可被病毒污染,人們可因吸入這些塵土而被病毒感染病毒也可以經皮膚或眼結膜感染。食物有可能被污染傳播本病,但尚未有確切證據。大白鼠、田鼠、狗、猴子等均可自然感染,同樣也有可能通過上述途徑傳播給人類。實驗室工作人員可因接觸感染本病的實驗動物而得病。從蚊、蚤、蝨、蟎等都曾分離到本病毒,但沒有證據表明因叮咬人類而傳播本病。未證明本病有人與人之間傳播。人感染本病後可有持久的免疫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