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疾病概述
類圓線蟲病(strongyloidiasis) 是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stercoralis)寄生於人體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病原體主要感染人體,亦可寄生於貓、狗等動物。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皮膚黏膜。以青壯年農民感染者爲多。
8 疾病描述
類圓線蟲病(strongyloidiasis) 是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stercoralis)寄生於人體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病原體主要感染人體,亦可寄生於貓、狗等動物。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包括我國)均有本病的分佈。據WHO 估計,全球七十多個國家有糞類圓線蟲感染的報道,受感染的人數超過5000 萬人。多數爲慢性無症狀感染,瀰漫性(侵及腸道外各臟器)重型病例則常危及生命。
9 症狀體徵
約2/3 的感染患者無症狀,據報道有感染本蟲40 年而無症狀者。本病的顯性表現,輕重不一。
1.幼蟲(juvenile)移行症狀 爲最常見的早期表現,66%~84%患者在臀部肛門周圍或其他感染部位出現斑丘疹或匐行疹,約5%患者有肺部浸潤引起的咳嗽、哮喘、低熱或過敏性肺炎。僅極個別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如呼吸困難、發紺、咯血和併發細菌性支氣管肺炎等。
2.消化道症狀 中度和重度患者常有腹痛、腹瀉、嘔吐、厭食或便祕。腹痛部位不一,通常爲上腹部燒灼感或絞痛,有時與潰瘍病或急腹症相混淆。腹瀉常爲水瀉或稀便,可出現血性黏液性腹瀉。有的發生麻痹性腸梗阻、腹脹及電解質紊亂、脫水、循環衰竭等。
3.其他 隨着侵犯器官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如腦膜炎、尿路感染等。有的患者由於蟲體代謝產物或蟲體的崩解而引起發熱、全身不適、煩躁、抑鬱、失眠等神經衰弱綜合徵。有的併發細菌或真菌性敗血症。當患者處於免疫功能低下時,例如艾滋病患者,類圓線蟲可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disseminatedhyperinfection),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
10 疾病病因
糞類圓線蟲最早是Normand(1876)從越南一名患慢性腹瀉的法國士兵糞便中檢出,曾命名爲Anguillula stercoralis。經許多學者悉心研究,已明確了糞類圓線蟲的形態、生態及致病性。
1.形態 糞類圓線蟲營兩個生活期,寄生期(parasitic stage)和自生期(auto-living stage)。寄生期只有雌蟲,行孤雌生殖,自生期則有雌有雄。寄生期雌蟲(parasitic female)長2.2~2.5 mm,寬0.03~0.05mm,有漏斗狀口腔,圓筒形長食管(佔體長的1/3~2/5)。尾端尖銳,肛門位於其前腹面。陰門在中後1/3 體長處之腹面。體內有卵巢、輸卵管、子宮與陰道及陰門相連。蟲卵殼薄而透明,產出後70μm×43μm,可迅速發育爲幼蟲而孵化(5~6h),除腹瀉嚴重或服瀉藥者外,通常不易在糞便中找到蟲卵。自生期的雌雄成蟲均較寄生期的雌蟲爲小。食管亦短,呈雙球狀。雄蟲(auto-living male)0.7 mm×(0.035~0.05) mm,有棕色交合刺兩個,引帶相連。雌蟲1.0mm×0.05mm,尾尖,陰門開口於體中部,蟲卵與寄生期者相似。
2.生活史 寄生期雌蟲主要寄生在小腸(尤其十二指腸),亦偶可見於大腸、膽管、胰管、肺、泌尿道、食管等處。在黏膜深處產卵,迅速孵化爲桿狀蚴而至腸腔,該蚴在腸腔內發育,增大變長,隨糞排出,在土壤中發育,蛻皮(molt)變成具感染性的絲狀蚴。絲狀蚴在適當的機會侵入人體皮膚或黏膜,進入血流至肺。經氣管、咽部、食管、胃而進入腸道。在黏膜內發育爲雌蟲(人體內週期約l7 天)。有的桿狀蚴在排出人體之前即蛻皮成爲絲狀蚴,直接侵入腸黏膜或肛門皮膚而引起自身感染。若寄生期的桿狀蚴到達體外,不發育爲絲狀蚴而發育爲自生期的雌蟲與雄蟲,則參與自生期的生活環。自生期的雌雄成蟲交配產卵,孵化爲桿狀蚴,再蛻皮變爲成蟲??週而復始營自生生活。在條件不利時,自可變爲絲狀蚴而感染人體,進入寄生期。
11 病理生理
糞類圓線蟲的致病性是蟲體對腸黏膜的損傷刺激和宿主的炎性反應以及消化道細菌麇集於蟲體所致潰瘍竈等叄種因素構成。腸道黏膜病竈可分爲卡他性、水腫性及潰瘍性,以卡他性腸炎最常見。由於自身感染較多,病變就隨之增加,出現水腫及潰瘍,潰瘍邊緣可有肉芽腫形成或纖維化。重症患者的胃和結腸亦可受累。結腸潰瘍爲多發性。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和長期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療法的患者,常誘發絲狀蚴播散至全身各臟器,產生瀰漫性類圓線蟲病,出現多器官損傷。
12 診斷檢查
診斷:主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和糞便幼蟲的檢出進行診斷。
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急性感染時,白細胞可達(8~30)×109/L,嗜酸性粒細胞比值常在0.25~0.35 之間,偶可高達0.85。急性期過後恢復正常,嚴重感染者嗜酸性粒細胞可正常或減低,示預後不佳。
2.糞便病原檢查 對腹瀉患者可能查到幼蟲所產的蟲卵。但主要查幼蟲。但該病因幼蟲量少、且幼蟲排出缺乏規律性,用常規大便檢測方法,漏診率可高達70%。查糞便中幼蟲的方法有:①直接塗片找幼蟲。②醛醚離心法。③Baermann漏斗分離法。取圓形銅絲紗一片,四邊折成籃子狀,底部襯紗布兩層,置於口徑15cm 的漏斗內,漏斗出口接一可控橡皮管。將患者糞便適量置於上述紗布層上,加入適量40~46℃之溫水浸潤糞便,幼蟲即可移行至水中並集中於漏斗底部。數小時後可開管收液鏡檢(解剖鏡或低倍鏡)。④瓊脂板孵育法。糞便中幼蟲檢出率可達96.8%,並可在瓊脂板上發現特有的幼蟲行跡現象。也可採集十二指腸液鏡檢查找幼蟲。
3.病原血清學檢查 半數以上患者血清IgE 水平升高,但全身播散性感染患者特異性IgE 水平卻顯着低於非播散性感染患者。約90%患者,血清中存在針對絲狀蚴抗原的IgG 與IgE 抗體。美國CDC 用酶聯免疫試驗(ELISA)檢測76 例經大便幼蟲確診的患者,敏感性達94.6%。
5.其他檢查 類圓線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腦脊液中的蛋白質、細胞增加,偶爾能找到類圓線蟲的幼蟲。本病也可引起肝功能損害。
14 治療方案
1.甲苯達唑 100mg/次,2 次/d,連服4 天。
2.阿苯達唑 400mg,頓服,共3 天或14~15mg/(kg·d),5~7 天療法,治癒率68%~86%。
3.噻苯達唑(thiabendazole,TBZ) 25mg /(kg·次),2 次/d,連服2~4 天。以混懸液效果較好,如爲片劑,宜嚼碎吞服。治癒率可達90%左右。但副作用較大,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4.伊維菌素 本品治療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強,可望作爲抗糞類圓線蟲感染的一線藥物。
5.其他治療 重症患者,病情複雜,除殺蟲藥物外,積極採取對症及支持療法,如抗休克,糾正失水及電解質紊亂,控制繼發感染等。
16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時的播散性糞類園線蟲病預後極差。
預防:本病預防原則類似於鉤蟲病,做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個體皮膚防護,患者應徹底治療,避免重複自身感染。有學者從感染態幼蟲提取的可溶性蛋白質免疫小鼠,獲得有保護作用的IgG抗體,爲製備特異免疫疫苗打下了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