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

中醫骨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lèi gǔ

2 英文參考

cost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costal bon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rib[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註解

肋骨爲骨名[1]。左右各十二條,後端皆與胸椎相連,上五條前端與胸骨相連;中五條前端融合成一條而連於胸骨;下二條前端遊離,合而構成胸廓[1]

肋骨呈弓形,可分體和前後兩端。屬於扁骨肋骨體內面近下緣處有肋溝,肋面神經血管在此通過。肋骨後端有肋骨小頭,與相應胸椎的肋凹構成關節肋骨的前端接肋軟骨。肋骨和肋軟骨合起來,叫做肋,左右共有12對。第1至7對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第8至10對肋軟骨依次連於上位肋軟骨而形成肋弓。肋弓是摸測肝、脾的骨性標誌。第11、12對肋軟骨的前端遊離於肌肉中,稱爲浮肋。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