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导络
良导络即经络。经络生物电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沿经穴部位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良导络说
良导络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此后在验证各种疾病与通电阻抗的相互关系时,又发现了十二经络的全部形态。嗣后又在良导络的基础上根据五行学说对良导点进行了研究,证明刺激容易在古典上的相生线和相克线方向引起反应,并把这种方向称为五传导方向。而且证明了皮肤的良导点和良导络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而发生的。
-
经络生物电论
经络生物电论为经络实质见解之一。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沿经穴部位的皮肤上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
平田氏十二反应带指日本平田内脏吉于1913年用测定皮肤温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可以分别反应到身体的十二条反应带。结果发现,子宫病、阑尾炎、胃溃疡以及肝胆疾病患者,均在下肢相当于平田氏十二反应带的部位,出现“良导带”,即出现有导电量较周围部位明显增加的良导 状区。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良导点
良导点为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根据经络生物电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穴位上的皮肤呈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