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是具分节段的双链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该科病毒分布极广,其中能使人、畜致病的主要成员有: 状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羊蓝舌病病毒、非洲马瘟病病毒等。病毒粒呈球形,大小在60~80纳米之间的20面体结构。有的已有疫苗可以预防。
-
呼肠孤病毒科
在不同的病毒属中,病毒的形态有变化。呼肠孤病毒科成员的核酸是10、11或12个节段的线状双链RNA,每个RNA节段的分子量在0.2-3.0×106之间,总分子量12-20×106。呼肠孤病毒基因组非翻译区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呼肠孤病毒具有型特异性和组特异性抗原,不同属的病毒成员没有抗原亲缘关系,一些病毒具有凝集红细胞作用。
-
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感染的水生动物包罗鱼类和蛤类。在鱼培养细胞中,病毒能引起多核体产生。病毒粒子直径约75nm,其中核心直径50nm。病毒基因组由11个节段组成,其中3个为大节段,3个中节段,5个小节段。病毒结构蛋白有7个,其中VP1为130kDa,位于内核心;
-
真菌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是11或12个节段的双链RNA,本属成员都感染真菌。病毒粒子无囊膜,具双层壳,20面体对称球形,直径约80nm,病毒核心直径约50nm。病毒各节段RNA编码蛋白的功能已推测。RnMYRV-3是从一株白根腐真菌Rosellinianecatrix的菌丝体中发现,病毒能使真菌毒性降低,可能成为生物防治野生型真菌伤害的有用生物。
-
斐济病毒属
双链RNA的3’端具有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大多数基因片段为单顺反子,有些片段具有2个ORF。侵染植物的病毒复制发生在韧皮部相关细胞的细胞质中,伴随有病毒基质产生,感染过程中有直径约90nm的管状结构积累,有时管状结构并不完全封闭,可形成卷筒状。马唐矮化病毒发生在南美靠北部国家、大洋州和中国台湾;
-
2010年版药典三部附录XIII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附录XIII附录XIIIA无特定病原体鸡胚质量检测要求: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系指在严格控制饲养条件下,符合所规定的微生物学检测要求的鸡。附录XIIIB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要求:本标准(引自GB14922.2—2001)适用于豚鼠、地鼠、兔、犬、猴和清洁级及以上小鼠、大鼠。
-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植物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包含12个双链RNA节段,根据它们在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率,依次被称为S1-S12,其中RDV除S12编码3种非结构蛋白外,其它RNA节段仅编码合成一种多肽,分别为复制酶(P1)、结构蛋白(P2、P5)、核心蛋白(P3、P7)非结构蛋白(P4、P6、P9、P10、P11)和外壳蛋白(P8)。水稻瘤矮病毒在泰国和中国有报道。
-
正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侵染的整个过程涉及吸附、侵入、粒子脱壳、mRNA不对称转录和翻译、子代亚病毒颗粒的装配、及随着粒子装配mRNA转录和翻译的进一步循环。病毒粒子在细胞质中积累,当感染细胞裂解时病毒粒子释放。正呼肠孤病毒的10个基因节段编码11种蛋白质,其中8个为结构蛋白,3种非结构蛋白。
-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1型
多角体形态常见的为六面体和二十面体,偶尔也有不规则的形态,大小很不均一,一般二十面体的大小为0.9-2.7μ,六面体多角体一般比二十面体者要大。球形病毒粒子随机地被包埋于这些晶格中,对晶格构造没有影响。相对而讲,质型多角体比较难溶解,往往剩下一个多孔的蜂窝状的基质,而没有留下像核型多角体那样的膜;
-
昆虫非包涵体病毒属
中文名称:昆虫非包涵体病毒属英文名称:Idnoreo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呼肠孤病毒科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昆虫非包涵体病毒属昆虫非包涵体病毒属成员:种型异名昆虫非包涵体病毒1型(Idnoreovirus1)美丽姬蜂非包涵体病毒1型(DiadromuspulchellusIdnoreovirus1)昆虫非包涵体病毒2型(Idnoreovirus2)镶颚姬蜂非包涵体病毒
-
海藻扁蝇病毒
KFV分类类型:种分类:海藻扁蝇病毒海藻扁蝇病毒基本特性:海藻扁蝇病毒(KFV)原是从澳大利亚NewSouthWales的海藻扁蝇Chaetocoelopasydneyensis(双翅目扁蝇科)中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含单链RNA,相对分子质量3.5×106,2个主要CP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3和29kDa,病毒粒子在中性CsCl的浮力密度为1.43g/ml。
-
KFV
KFV分类类型:种分类:海藻扁蝇病毒海藻扁蝇病毒基本特性:海藻扁蝇病毒(KFV)原是从澳大利亚NewSouthWales的海藻扁蝇Chaetocoelopasydneyensis(双翅目扁蝇科)中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含单链RNA,相对分子质量3.5×106,2个主要CP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3和29kDa,病毒粒子在中性CsCl的浮力密度为1.43g/ml。
-
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属
病毒感染细胞中产生颗粒状浮雕片,其中含有病毒样颗粒,这些结构类似于环状病毒产生的包涵体。在细胞死亡和裂解前没有发现病毒释放。克罗拉多病毒已从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中分离到,从其媒介蜱中也分离到。人和啮齿动物毒血症的延长是由于病毒粒子位于红细胞中,从而使其免除了免疫清除。
-
质型多角体病毒属
中文名称:质型多角体病毒属英文名称:Cypovirus;能形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含双股RNA,线性,有10个节段,总相对分子质量为19.3~5个多肽,分子量为30×103道尔顿~毒粒中的转录酶不需蛋白水解酶类处理,便可激活。粒子中还有核苷酸磷酸水解酶、戴帽酶、外切酶,并有能凝集鸡、绵羊和小鼠红细胞的凝集素。
-
CPV
中文名称:质型多角体病毒属英文名称:Cypovirus;能形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含双股RNA,线性,有10个节段,总相对分子质量为19.3~5个多肽,分子量为30×103道尔顿~毒粒中的转录酶不需蛋白水解酶类处理,便可激活。粒子中还有核苷酸磷酸水解酶、戴帽酶、外切酶,并有能凝集鸡、绵羊和小鼠红细胞的凝集素。
-
甲型轮状病毒
中文名称:甲型轮状病毒英文名称:RotavirusA;RV-A分类类型:种分类:呼肠孤病毒科无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轮状病毒属甲型轮状病毒人轮状病毒(Rotavirus)和病毒疫苗:在病毒性胃肠炎中,人轮状病毒(Rotavirus)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该病的幼童至少有850000人,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居多。轮状病毒圆形。病毒表面含有双层外壳。内、外壳之间因有条幅状连结,形似车轮,故称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为双股,且分为11节。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的结果,轮状病毒被分为六种(A-F),每一种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型。大多数感染人类的轮状病
-
RV-A
中文名称:甲型轮状病毒英文名称:RotavirusA;RV-A分类类型:种分类:呼肠孤病毒科无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轮状病毒属甲型轮状病毒人轮状病毒(Rotavirus)和病毒疫苗:在病毒性胃肠炎中,人轮状病毒(Rotavirus)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该病的幼童至少有850000人,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居多。轮状病毒圆形。病毒表面含有双层外壳。内、外壳之间因有条幅状连结,形似车轮,故称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为双股,且分为11节。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的结果,轮状病毒被分为六种(A-F),每一种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型。大多数感染人类的轮状病
-
RV
197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Bishop首次发现,通过电镜观察,在急性腹泻患儿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中,看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都是由该病毒引起。 ^^状病毒为球形、无囊膜、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双股RNA病毒,病毒颗粒直径70-75nm,由双层壳膜构成。
-
东南亚12RNA病毒属
病毒基因组为12个RNA节段,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感染人和其它脊椎动物。病毒在细胞质中复制,以媒介昆虫蚊传播给脊椎动物。在实验室,病毒可在成年鼠中复制,感染3天后,在鼠血中可检测到病毒。它可从患者的血清和脑脊髓液中分离出,说明该病毒与神经疾病相关。
-
水稻矮缩病毒
RDV分类类型:种分类:呼肠孤病毒科无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植物呼肠孤病毒属水稻矮缩病毒GeneBank编号:S1:D90198水稻矮缩病毒基本特性:病毒特征及寄主范围:病原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RDV)为等轴粒体,直径70nm,具有32个衣壳蛋白亚单位,为双键RNA病毒。发病症状:植株普遍矮化,局部有细小的褪绿斑点。
-
轮状病毒A
中文名称:甲型轮状病毒英文名称:RotavirusA;RV-A分类类型:种分类:呼肠孤病毒科无刺突呼肠孤病毒亚科轮状病毒属甲型轮状病毒人轮状病毒(Rotavirus)和病毒疫苗:在病毒性胃肠炎中,人轮状病毒(Rotavirus)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据估计,全球每年死于该病的幼童至少有850000人,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居多。轮状病毒圆形。病毒表面含有双层外壳。内、外壳之间因有条幅状连结,形似车轮,故称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为RNA病毒,遗传物质为双股,且分为11节。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的结果,轮状病毒被分为六种(A-F),每一种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型。大多数感染人类的轮状病
-
蓝舌病毒
BTV有24个血清型。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口、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蓝舌病毒由昆虫媒介库蠓属的异翅库蠓传播,蓝舌病多呈地方性流行,蓝舌病的发生、流行与库蠓等昆虫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晚夏与早秋多发。目前普遍采用鸡胚弱毒冻干苗预防本病。继发感染可用适当的抗生素或磺胺药治疗。
-
BTV
BTV有24个血清型。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口、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蓝舌病毒由昆虫媒介库蠓属的异翅库蠓传播,蓝舌病多呈地方性流行,蓝舌病的发生、流行与库蠓等昆虫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晚夏与早秋多发。目前普遍采用鸡胚弱毒冻干苗预防本病。继发感染可用适当的抗生素或磺胺药治疗。
-
轮状病毒属
197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Bishop首次发现,通过电镜观察,在急性腹泻患儿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中,看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都是由该病毒引起。 ^^状病毒为球形、无囊膜、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双股RNA病毒,病毒颗粒直径70-75nm,由双层壳膜构成。
-
环状病毒属
对蓝舌病毒而言,10个节段的分子大小在3954到822bp之间,整个基因组的分子大小为19.2kb。它的10个节段分为3个大节段(3.9-2.8kb),3个中节段(2.0-1.8kb)和4个小节段。在环状病毒属的其它成员中,存在不同的分子大小节段和组别。在一个特定的病毒中,不同的分离株或血清型,其基因组RNA的组成和大小也有一些差别。
-
水稻病毒属
双链RNA的3`端既无polyA,也无类似tRNA的结构,RNA片段具有高度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S3、S8和S9编码蛋白是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S8编码一个多聚蛋白,该蛋白可自我裂解成至少2个多肽,其中一个多肽是主要结构蛋白。水稻病毒属病毒存在于寄主植物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筛管中,引起细胞增生和肥大,在叶片或叶鞘上产生耳突。
-
BmCPV-1
多角体形态常见的为六面体和二十面体,偶尔也有不规则的形态,大小很不均一,一般二十面体的大小为0.9-2.7μ,六面体多角体一般比二十面体者要大。球形病毒粒子随机地被包埋于这些晶格中,对晶格构造没有影响。相对而讲,质型多角体比较难溶解,往往剩下一个多孔的蜂窝状的基质,而没有留下像核型多角体那样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