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犯罪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相一致,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反革命杀人、反革命爆炸等罪必须以反革命为目的,制造、贩卖假药,容留妇女卖淫,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才能构成此罪。
-
犯罪未遂心理
犯罪人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障碍,未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称犯罪未遂。此时,犯罪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知难而退,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企图重新着手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亚文化因素可分为四种形态:语言形态;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中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不良等。
-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指促使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派生指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与情境,从而萌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称为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标志着主体犯罪心理结构的解体。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犯罪技术
犯罪技术指犯罪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的技能和技巧。犯罪技术是在犯罪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学习或自身的犯罪活动而逐渐掌握的。如诈骗犯善于伪装身份、编造谎言等的行骗技能;利用计算机工作程序犯罪的技能等。
-
犯罪动机的实现
犯罪动机的实现亦称犯罪动机的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已经达到而暂趋消失。此乃犯罪动机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
犯罪模仿
犯罪模仿指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方法、犯罪手段、犯罪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的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主体模仿榜样的犯罪行为获得成功,满足了某些需要,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得到强化。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指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
-
犯罪能力
犯罪能力指行为人实施故意犯罪活动所必需的智力、体力条件和某种特殊技能,是犯罪成功的保证。各种犯罪活动从犯罪目的的确立、犯罪动机的产生、作案手段的选择到犯罪活动的实施及逃避惩处,都需要各不相同的犯罪能力。例如,对作案现场条件的观察力,对犯罪情境发生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案技术和体能。
-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指犯罪人自认为可以掩盖罪行,逃避罪责的自信心。在动机斗争中,如果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对犯罪目的的追求大于不安、恐惧的压力,自认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会受到惩罚,因而强化了犯罪动机。侥幸心理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内驱力、认罪服法的心理障碍之一。
-
犯罪方式
犯罪方式指犯罪主体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犯罪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将犯罪方式划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4)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形式,将犯罪方式划分为单独的犯罪方式和共同的犯罪方式。
-
故意犯罪心理
故意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已达到法定成熟年龄,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有较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犯罪心理外化机制
犯罪心理外化机制是行为将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行为的机制。它在刺激、情境与犯罪行为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是指自我监督机制(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对行为的调控),认知判断机制(权衡利害得失),欲求及情绪强度机制和意志努力机制。(3)动机斗争的选择,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决意。
-
过失犯罪心理
过失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不具有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的失误而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
犯罪预备心理
犯罪预备心理是行为人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前,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的心理。犯罪预备是在一系列的故意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发生的。犯罪预备越充分,犯罪行为的隐蔽性越大,主体的犯罪意志越坚决、犯罪的冲动越强烈,犯罪越容易获得成功,侦查破案的难度越大。
-
犯罪中止心理
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因担心犯罪行为败露,受到刑罚惩罚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自我心理强制;
-
犯罪行为发生模式
从犯罪心理形成到犯罪行为发生,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可划分为五种模式:(1)渐变的犯罪模式。行为人在接触犯罪机遇前并无犯罪意图,接触后才渐次或突然起意而犯罪。行为人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犯罪结果不是他所期望的,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在特定情况下由于过失而造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