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
如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可开展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第四篇重点场所:16.商场、超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一、完善防控制度:1.落实主体责任,商场、超市负责人是“乙类乙管”防控第一责任人,落实国家卫生标准和防控措施,完善防控制度,做好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保障。
-
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我国既往的天花疫苗为复制型组织培养痘苗,暴露前接种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感染,而暴露后2周内,尤其是最初4天内接种者,约85%可产生免疫力,减轻症状严重性。3.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
地方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地方病监测包括:碘缺乏病监测、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饮水型氟中毒监测、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监测、饮茶型地氟病监测、饮水型砷中毒监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监测、大骨节病监测和克山病监测。负责辖区内的地方病诊断,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上报到本地监测信息平台,并将患者有关信息提供给疾控部门存档及复核。5.质量控制。
-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由卫生部于2012年10月30日卫办疾控发〔2012〕128号印发。1.输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输入性病例的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活动地点,根据蚊媒密度与传播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
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
基本信息:《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8月13日《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668号)印发。校医院、医务室等应当充分发挥联系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纽带作用。
-
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
概述: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专家委员会日常管理,并组织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职责范围内的实验室相关审批的专家评审工作。
-
中小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
基本信息:《中小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8月13日《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0﹞668号)印发。2.校园内清洁消毒。(二)入校后管控。9.开展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
-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传播途径:本病通过蚊叮咬传播。(四)恢复期。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使用黄热病毒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2.核酸检测:应用RT-PCR、Real-Time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这些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
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
包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做好开园前至少14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和行踪报告,并如实上报园方。4.做好幼儿手卫生。
-
口腔健康监测试点方案
包括试点县(市)疾控机构和口腔卫生机构建立联系机制和确定联系人情况,落实口腔检查医务人员和数量情况,现场检查时间地点等工作安排情况,现场口腔检查设备、检查材料包和探针的准备到位情况,材料设备是否符合要求,知情同意书(可纳入慢病监测知情同意书中)和口腔检查记录表的准备情况等内容。
-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
基本信息:《自然灾害环境卫生应急技术指南(2019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于2019年8月23日国卫医发[2019]48号《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发布。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区域,有条件的地区依然要力争生活垃圾密闭化收集,日产日清,生活垃圾的收运应使用密闭式垃圾收运车辆。2015年(3)彼得·哈维.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
1.中小学校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覆盖率不低于60%,3年内达到100%(15分)2.幼儿园开设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3年内达到100%(10分)现场走访宣传日活动(20分)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
基本信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由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2022年12月26日《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等5个文件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5号)印发。要及时将病毒变异株全基因序列上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三版)
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病例,需采集眼结膜拭子标本;出现腹泻症状的病例,需留取便标本。标本种类: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等。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5.对筛查出的疑似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或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转诊到基地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
-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②可疑暴露者:在怀疑聚集性病例可能有共同暴露史时(判定原则见第六部分),应尽可能采集其他可疑暴露者在共同暴露后7天内的血清,并在2-4周后采集第二份血清(或者采集共同暴露后4周的单份血清)。如观察期无异常症状,观察期结束前,应由辖区疾控中心采集其咽拭子等相关标本,送当地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
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
综合协调组负责统筹协调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阶段的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5.4检测分析评估监督局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或有能力的地方疾控机构及其他相关技术机构对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应急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
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问答手册
麻疹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但血清型只有一个,我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血清抗体可以保护各种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感染。发生不良反应后如何处理?预防接种心因性反应实际上是指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反应。
-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主要分为紧急医学救援类、重大疫情医疗应急类、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类、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类(上述4类队伍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建设管理)、中医应急医疗类(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国务院疾控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
-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培训管理办法》由卫生部于2012年5月9日卫办疾控发〔2012〕55号印发,自2012年5月9日起实施。必授课程为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规范化治疗。教学督导员由精神疾病防治培训区域指导中心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师担任。(三)中南大学湘雅二院。
-
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由卫生部于2011年8月26日(卫疾控精卫便函﹝2011﹞83号)发布。(二)致伤因素:1.消费者产品:不安全消费者产品是导致儿童跌倒的主要致伤因素。中心拦截法所使用的问卷应简单,调查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因伤害住院,多长时间_______天?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伤害监测指南[M].
-
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
: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业机构编制发布宫颈癌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科学宣传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必要性等知识,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妇联、学会和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会倡导活动和公益广告宣传,提高广大妇女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 试点工作方案(第二批)
基本信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方案(第二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1〕517号)印发。三、主要任务:(一)建立近视综合防控长效机制。8.科学规范儿童青少年视力诊断和矫治工作。
-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
基本信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1〕517号)印发。(二)近视分类。增加了“正视化过程、远视储备量、屈光不正、屈光度、等效球镜”等名词的规范解释;
-
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调查方案
(二)现场口腔检查前,省级口腔卫生机构负责确定调查点口腔卫生机构联系人,落实口腔检查医务人员,落实现场检查时间地点等工作,监督检查现场口腔检查设备、检查材料包和探针的准备到位情况,材料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调查问卷和口腔检查记录表的准备情况等内容。ccc16.您的口腔保健知识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获得的?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简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5、参与开展疫苗研究,开展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并对全国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二版)
标本种类: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3.血液标本:尽量釆集发病后7天内的急性期抗凝血。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四)灭活材料的操作。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
三、居家隔离人员:(一)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口罩使用指南》针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佩戴口罩的措施,提出佩戴的原则、推荐口罩的类型和使用对象、口罩使用后的处理原则、儿童佩戴口罩的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指导公众科学合理佩戴并规范使用口罩,实现有效防护的目的。
-
集中隔离点设计导则(试行)
临时建筑宜采用分散式生活热水供应系统。5.5隔离观察房间设置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30~排风立管不应与送风立管共用竖井。一脱房间排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20次/h,室内气流组织应采用上送风、下排风。7.7集中隔离点应根据防控工作要求,设置与疾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主管部门的专用通信接口。
-
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9版)
四、评价内容及判定标准:碘缺乏病消除、大骨节病消除、克山病控制和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控制和消除、饮水型氟中毒控制、饮茶型地氟病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消除、饮水型砷中毒消除的评价内容及判定标准见附件1-8。病区县按本办法要求开展重点地方病控制和消除自评。(五)监测与复核。
-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
:对于实验室确诊的流感重症病例和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流感高危人群,要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药物可首选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无条件的地方可参考当地耐药性监测结果选用烷胺类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3.标本种类:A: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