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合价
其一,泛指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意义上的化合价,后来就发展为化学键理论。离子价就是在离子型晶体或分子中,或在溶液或熔融盐中离子所带的电荷。实质上这就是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数,得电子的有负价,失电子的有正价。最近一些新编中学教材已开始用氧化值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配平这些反应的方程式。
-
价电子
价电子是原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能够用于成键的电子,是原子核外跟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镧系元素还能包括外数第三层的4f电子。在非金属的主族元素中,除了第二周期元素外,一般都有nd空轨道。当这些元素跟电负性更大的元素化合时,原先最外层上的价电子可拆开进入nd轨道中,然后通过轨道杂化使这些元素表现较高的化合价。
-
氧化值
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值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偏离或偏向的共用电子对数。在单质中,相同元素的原子不发生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元素的氧化值定为O。但在过氧化物中(如H2O2、Na2O2)氧的氧化值是—1,在氢化物中(如NaH、CaH2)氢的氧化值是—1。化合价只表示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成分子时原子数的比,不分正负。
-
零族
零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结构是ns2np6,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氦只有2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这是因为锌族元素(IIB)形成稳定配合物的能力跟过渡元素很相似。其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原子,增加的电子主要填充在倒数第三层的f轨道上。在过渡元素的每个纵行中,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一般体现在该纵行最下部的元素中。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如离子互换反应。所谓氧化还原反应,就是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或得失或偏移),或者说某些元素的氧化数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发生在分子内部不同元素原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分子内同种元素原子之间。
-
离子
离子是由原子(包括原子团)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粒子。比较氯化钠溶液和由钠原子组成的金属钠、由氯分子组成的单质氯气的性质,它们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得到电子后带负电荷,变成阴离子(或负离子)。(2)离子半径测定离子化合物的核间距,可以算出离子的半径,如rI-=216pm,rBr-=195pm。
-
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它失去电子后,自身的化合价(或氧化数)升高。它通常是活泼金属(如Na、K、Mg、Zn、Fe)、处于低价态的(或低氧化数)的金属离子(如Fe2、Sn2)、非金属及其离子(如C、P、S、S2-、I-)和低价元素的含氧化物(如CO、NaNO2、SO2、Na2SO3、Na2S2O3)。
-
氢氧化物
元素跟氢氧根形成的无机化合物叫氢氧化物。从定义分析,非金属元素跟氢氧根结合的化合物也称氢氧化物,如硝酸HONO2、硫酸(HO)2SO2、原硅酸Si(OH)4等。因此,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可看作氢氧化物。随着离子势增大(即离子电荷Z增大,离子半径r减小),R—O间键增强,在水中容易发生酸式离解,否则容易发生碱式离解。
-
镧系元素
镧系元素原子的最外面两层电子结构相似,不同的仅在4f亚层,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这些元素的单质,活泼性仅次于碱土金属,能跟热水作用生成氢气,化合价一般是3,能形成稳定的3价化合物和配位化合物。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缩小,这种现象叫镧系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