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嫉妒
嫉妒者可以分为有道德缺陷型和无道德缺陷型两种。一些在其它问题上道德并不差的人,只是在因为嫉妒问题上才采取不道德行为伤害对方的,属于心理障碍性质的行为,应侧重心理治疗。心理活动过程的反省认知过程:一个元认知修养好的人,能够在嫉妒心理产生时,及时地觉察到自己正在对某一刺激(S)产生过敏情绪反应。
-
狂信型人格
狂信型人格又称为偏执型人格、诡辩型人格。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委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辨,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常有不安全感,碰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多疑偏见的依据;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
-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为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发病初期,患者往往先有环境异样的感觉或妄想性知觉,然后出现牵连观念、被害、嫉妒、钟情、非血统等妄想。患者的幻觉和妄想内容多较离奇、抽象、脱离现实,而情感行为则常受妄想幻觉的支配。此型患者一般智能保存良好,人格保持亦较完整。
-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在预备犯罪以及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1)犯罪的预备心理占居主导地位。在预谋性犯罪中,犯罪人还要进行一系列观察、思维、推理、判断活动。兴奋与自信心理;紧张、恐惧心理;愤怒、仇恨、嫉妒等情绪。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犯罪成功后的满足感;
-
偏执性格
偏执性格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为持久地敏感、多疑、固执、自傲、心胸狭隘、好嫉妒。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遇到挫折易责备别人,对别人的好意视为动机不纯而防范。深信自己被人议论,受委屈或受迫害,常与人争吵,人际关系紧张。
-
类偏执
类偏执又称类偏狂,是一种突出的信念,可为妄想,超价观念或过份自信的表现。内容可为被害、钟情、嫉妒或夸大等。其起病原因可为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毒、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情绪的应激反应、人格障碍等,也可为了独立的症状和表现。根据CCMD-Ⅱ-R,类偏狂,偏执狂已合为一个诊断,即偏执性精神病。
-
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是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妄想与现实生活有联系。妄想内容与现实生活有联系,有一定现实性,多难辩是非,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钟情等。4.提高重返社会的适应能力。4.尽可能用最少剂量,保持最佳效果,避免用超大剂量。5.伴有忧郁、出现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及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合并用药。
-
恋母情结
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炉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过分强调恋母情结等儿童早期经历在人格形成的作用,会导致忽视后期教育的意义,陷入早期经验决定论的境地。
-
伊谛普斯情结
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炉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过分强调恋母情结等儿童早期经历在人格形成的作用,会导致忽视后期教育的意义,陷入早期经验决定论的境地。
-
约拿情结
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据马斯洛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人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相反,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类品行。
-
病理性嫉妒
病理性嫉妒包括嫉妒妄想和嫉妒性的超价观念。指配偶或爱人对自己不忠诚的病理性信念或可以理解的嫉妒。多见于更年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慢性酒精中毒伴性功能减退等。
-
嫉妒性偏执狂
嫉妒性偏执狂又称Othello综合征。夫妇双方间对一方产生嫉妒妄想。开始只向对方提出批评,后发展为猜疑,至充分的妄想。嫉妒妄想可致暴力行为。
-
嫉妒妄想
嫉妒妄想又称不贞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爱人对他不忠实而另有外遇,因而跟踪或监视其爱人的活动。多见于更年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酒中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