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色
补色(complementarycolor)即互补色。以适当比例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两种颜色。例如,红和浅青绿色,黄和蓝色等都是成对的互补色。
-
补色律
补色律(lawofcomplementarycolors)色光混合三定律之一。例如红和蓝绿,黄和蓝,橙和青,绿和紫色等等。1931年国际照明会议建议用下列公式计算互补色的光波波长。当两个补色光波同时作用眼睛时,有时并不能得到无彩色的视觉,这时需要调整两色的刺激强度,使它们之间达到适当的比例。
-
颜色混合律
颜色混合律(lawlfcolormixture)指不同波长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规律。②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颜色相混合后,便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或中间色。③代替律:不管颜色的原来成分如何,只要颜色的外貌相同,均可互相代替。如A颜色+B颜色=C颜色,而B颜色=X颜色+Y颜色,那么A颜色+(X颜色+Y颜色)同样可以得到颜色C。
-
负后象
负后象(negativeafterimage)是视觉后象的一种。与外界刺激的特征相反,或颜色互补的后象。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后,闭眼或转移至暗的均匀背景上,会出现与灯光一样的光点,此时为正后象,在正后象出现后,仍闭眼不动,则会有一个黑色的象出现在光亮的背景上,这就是负后象。颜色负后象则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
-
后象
后象(afterimage)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在脑中暂留的印象。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负后象则具有相反的品质。例如,注视亮着的电灯,然后闭眼,就会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是正后象。
-
颉颃色说
颉颃色说opponent-colortheory是由赫林(K.E.K.Hering,1878)所倡导的关于人的色觉机制的假说。基于白与黑以及补色相互间的颉颃感觉,还有红绿色盲、黄蓝色盲的存在,而设想在视网膜内有三种视觉物质,并认为色感觉是由于它们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再会成)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