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populationdynamics)是指种群大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过程。
-
变化主因分析
变化主因分析指寻找居住在某个区域的种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主要原因作用下的发育阶段的方法。莫里斯(1963)对野外种群获得的再生产曲线,如在两轴取对数,则大致可得直线,以此经验事实为基础,考虑预期变化主因的影响,适当变动其回归关系,就可推导出预测虫害发生量的公式(莫里斯法)。
-
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分两类:(1)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
种群的指数增长
达尔文也曾计算过繁殖缓慢的大象的个体。因为限制生物增长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环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天敌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气候条件等)和生物的年龄变化等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数目,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使个体数目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
-
相变异
相变异phasevariation,phasepolymor-phism(1)同一个种的个体的形态、色彩、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依种群密度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见于昆虫类。但是现在认为,一相、二相分别是由独立基因H1、H2支配合成的,活化的H2在支配二相的鞭毛抗原合成的同时,还抑制一相抗原的合成。
-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体的平均产卵(子)数,称为出生率。有时把构成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出生数作为粗出生率(crudebirthrate),把繁殖中的雌性等种群的每一个体的出生率作为特定出生率(spe-cificbirthrate)而加以区别。瞬时出生率用数学处理是方便的,所以常用于种群动态的统计。
-
植物种群
种群质量即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一般用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示。每个基因型在整个植物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型频率。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等,主要是前两者。种群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