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population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同种病媒昆虫的个体数。
-
植物种群
种群质量即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一般用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示。每个基因型在整个植物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型频率。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等,主要是前两者。种群结构和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
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分两类:(1)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
-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是边缘效应的概念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
周边效应
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是边缘效应的概念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
最适密度
最适密度(optimum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概率、*繁殖率、平均发育速度、体重、寿命等能达最高值的种群密度。繁殖率的数值显著降低、大于或小于最适密度的值,一般称为过密(overcrowding)或过疏(un-dercrowding)。
-
相变异
相变异phasevariation,phasepolymor-phism(1)同一个种的个体的形态、色彩、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依种群密度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见于昆虫类。但是现在认为,一相、二相分别是由独立基因H1、H2支配合成的,活化的H2在支配二相的鞭毛抗原合成的同时,还抑制一相抗原的合成。
-
大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群体选择
一个种群如能分割为彼此不相同的小群,则自然选择就可能在各小群之间发生,这样的选择称为群体选择。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通常指个体选择。其后,哈密顿(W.Hamilton)等提出广义适合度概念。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作出牺牲的个体,借助于自己近亲的努力,对未来世代的遗传作出了贡献。
-
阿利氏规律
阿利氏规律指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还可指导人类社会,如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宜,过疏、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
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
FCDV-1分类类型:种分类: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属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GeneBank编号:[L63545]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基本特性:淋巴囊肿病毒1型(LCDV-1)的粒子大小为198-227nm间变化,而LCDV-2粒子大小为200nm,但在其它鱼类产生的类似病变,超微切片病毒粒子大小范围为140-380nm。本病症也可在许多真骨鱼中观察到。
-
FCDV-1
FCDV-1分类类型:种分类: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属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GeneBank编号:[L63545]淋巴囊肿病病毒1型基本特性:淋巴囊肿病毒1型(LCDV-1)的粒子大小为198-227nm间变化,而LCDV-2粒子大小为200nm,但在其它鱼类产生的类似病变,超微切片病毒粒子大小范围为140-380nm。本病症也可在许多真骨鱼中观察到。
-
显示行为
显示行为epideicticbehavior在动物表现的行为中,对其种群密度具有调节作用的信号性行为称为显示行为。例如青蛙繁殖期的鸣叫声,蚊的群聚等就是起这种作用的显示行为。如果按照他的观点,那么对于势力范围和级别等典型的社会性行为和结构则是显示行为的最进化的形式。同时,显示行为的形成用个体间的自然选择说明不了。
-
异常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自然稀疏的二分之三乘积法则
自然稀疏的二分之三乘积法则(threebytwopowerlawofnaturalthinning)在具有单层立体结构的植物种群中,初期密度非常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将会出现剧烈的自然稀疏。这时假定种群密度为ρ,平均个体重为ω,则下式可以成立:ωρa=K(=常数)α=3/2,因此称为二分之三乘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