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胎生
卵胎生是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胚体也可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
-
鲨鱼翅
拼音名:ShāYúChì别名: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喷水孔肾形,颇大,鳃孔5个颇小。尾鳍宽短,帚形,上叶发达,下叶后部无缺刻。性味:味甘;胃经功能主治:益气;
-
鲨鱼肉
拼音名:ShāYúRòu别名:鲛鱼肉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白斑星鲨、灰星鲨、白斑色鲨等的肉。3.白斑角鲨,体较细长,体长1-1.5m。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喷水孔肾形,颇大,鳃孔5个颇小。尾鳍宽短,帚形,上叶发达,下叶后部无缺刻。
-
鲨鱼胆
拼音名:ShāYúDǎn别名:鲛鱼胆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胆。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喷水孔肾形,颇大,鳃孔5个颇小。尾鳍宽短,帚形,上叶发达,下叶后部无缺刻。性味:味苦;
-
鲨鱼皮
拼音名:ShāYúPí别名:鲛鱼皮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皮。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中等大,几平横,口浅弧形,近于横列,上唇褶宽扁,下唇褶较短。化学成份:灰星鲨鱼皮含有大量胶体蛋白和粘液质及脂肪,鲨科鱼皮均可制取鱼皮胶,是制明胶和止血海绵的原料。性味:味甘;肺经功能主治:解鱼毒;
-
海鹞鱼尾刺
拼音名:HǎiYàoYúWěiCì别名:魟鱼刺来源:药材基源:为魟科动物赤魟、花点魟及其近缘种的尾刺。口小,波曲,口底具乳突5个,中间3个较大。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约20余枚,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红1枚。上下方均具膜,上皮膜短而低,下皮膜明显延长。性味:味甘;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
鲨鱼胎
拼音名:ShāYúTāi来源:药材基源:为六鳃鲨科动物扁头哈那鲨或白斑星鲨等雌性鲨鱼的胎。鼻孔中大,下侧位,前鼻瓣后部圆,突出。鳃孔7个,宽大,下部伸达腹面,向后渐小,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近海底层,主食中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
-
岩栖蝮
中文名:岩栖蝮拉丁名:Gloydiussaxatilis(Emelianov,1937)俗名:黑眉蝮、土球子、狗屎堆、大花蛇(辽宁)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蝰科,蝮亚科中文属名:亚洲蝮属采集描述: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有鳞目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上颌骨具管牙,有颊窝。
-
鲨鱼油
拼音名:ShāYú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六鳃鲨科动物扁头哈那鲨的油。鼻孔中大,下侧位,前鼻瓣后部圆,突出。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端相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近海底层,主食中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化学成份:鲨鱼油含角鲨烯(squalene),维生素(vitamin)A、D。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摘录:《中华本草》
-
海鹞鱼胆
拼音名:HǎiYàoYú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魟科动物赤魟、花点魟及其近缘种的胆囊。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约20余枚,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红1枚。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暖水性底层魟类,栖息于近海沙泥质海底,主食贝类与甲壳类,冬季生活于深水处,夏季移栖于内湾浅水区,有时溯江而上,也可生活于淡水。
-
海鹞鱼肝
拼音名:HǎiYàoYúGān来源:药材基源:为赤魟科动物赤魟、花点魟及其近缘种的肝脏。成体自头后至尾刺前有一纵行结刺,约20余枚,肩区外各具结刺一短行,红1枚。
-
扁鲨目
扁鲨目是软骨鱼纲的1目,本目仅1科扁鲨科,1属扁鲨属约13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中国有:①星云扁鲨,喷水孔间隔小于眼间隔;胸鳍前、后方及背鳍基底具暗色斑块。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和日本沿海也有分布。行动滞缓,不善游泳。胎儿具很大卵黄囊,卵黄管粗短,每产10多仔。
-
星鲨属
星鲨属是真鲨目皱唇鲨科的1属,有20种,中国有3种。背鳍2个,无硬棘;白斑星鲨体具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前鳍星鲨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胸鳍里角,约与胸鳍里缘中部相对,上唇褶比下唇褶长。灰星鲨为胎生,每产10余仔,胎儿具卵黄胎盘,连于母体子宫壁上,脐带很长,子宫分成多室,胎儿各居一室。
-
矛尾鱼
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为肉食性鱼类。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
-
真鲨
真鲨是真鲨目真鲨科的1属,有30余种,通称真鲨,是现代鲨类中最大的1属。②沙拉真鲨,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第二背鳍、尾鳍下叶前部和胸鳍端部黑色,分布于南海和东海。③阔口真鲨,第二背鳍纯褐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基底后部相对,常见于黄、渤海、东海;卵胎生或胎生。
-
鸢鲼
鸢鲼是鲼形目鲼科鲼属的1种,体盘宽约为体盘长的1.8~喷水孔上侧位,近斜方形,上缘向外扩展,盖于孔上;鼻孔只露出1入水孔,前鼻瓣连合为1长方形口盖,伸达下颌。背鳍1个,小型。背面或花白,隐具暗色和浅色横纹。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子宫壁具绒毛状突起,进入胎儿喷水孔,分泌营养液到胎儿口腔中。
-
燕魟
无背鳍和尾鳍;左侧卵巢常较发达,具较多的卵,通常每一输卵管有一胎儿,偶有2~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卵黄外有1草绿色薄膜,末端有褶皱,不久破膜而出。胎儿具外鳃丝和卵黄囊,发育过程中部分营养来自卵黄。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区,中国有3种。①日本燕魟,尾长约为体盘长的一半;体上具黑色小斑和大型斑块。
-
锯鳐
尾粗大,尾鳍发达;化石见于上白垩纪至近代。锯鳐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
-
扁头哈那鲨
扁头哈那鲨是六鳃鲨目六鳃鲨科哈那鲨属的1种。眼侧位,无瞬膜。背鳍1个,后位,起点与腹鳍后端相对;尾鳍长,尾椎轴低平,下叶前部突出,后部有一缺刻;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各海区。卵胎生,每产10余尾,胎儿的卵黄囊颇大,全长约150毫米。皮可制革,肉供食用,肝可制鱼肝油。
-
双髻鲨
双髻鲨是真鲨目双髻鲨科的1属。第一背鳍大,位于体腔前半部上方;二背鳍小,起点前于或后于或与臀鳍起点相对。胸鳍大或中大。卵胎生或胎生。化石见于白垩纪至上新世。路氏双髻鲨一般体长1米左右,重5千克,大者长达4米重达50千克。丁字双髻鲨头特别宽,呈“丁”字形,鼻孔距吻端中间比距眼为近,只见于南海,较罕见。
-
长尾鲨属
长尾鲨属是鼠鲨目长尾鲨科的1属,有3种,通称长尾鲨。眼圆形,小或中大,无瞬膜。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中国有3种:①狐形长尾鲨,第一背鳍下角未伸达腹鳍起点上方;长尾鲨为上层鱼类,常成群以长尾击鱼,使其昏厥而捕食。卵胎生,幼鱼在夏季降生。
-
中国水蛇
中文名:中国水蛇拉丁名:Enhydrischinensis(Gray,1842)俗名:泥蛇红鳞草扑蛇三步跳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水蛇属采集描述: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三卷有鳞目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213-214形态:中国水蛇为中等大小水栖后沟牙类毒蛇。上唇鳞1枚入眶;
-
海蝰
Viperine别名:海蛇、黑尾海蛇来源:药材基源:为海蛇科动物海蝰除去内脏的全体。眼前鳞1,眼后鳞2,前颞鳞多为2,偶有1或3,后颞鳞2、3或4。颈部鳞列27-35行,体最粗部鳞列40-51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于海洋,常游泳于近海上层。性味:味咸;性平归经:肺;脾经功能主治:祛风;主皮肤湿疹;
-
海鹞鱼
《*辞典》:海鹞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ǎiY oY 别名:蕃蹹鱼(《魏武食制》),邵阳鱼、石蛎(《本草拾遗》),少阳鱼(宁原《食鉴本草》),荷鱼、鲼鱼、鯆魮鱼(《纲目》),蒲鱼(《本草求原》),锅盖鱼(《随息居饮食谱》)。上下颌牙齿呈铺石状。功能主治:宁原《食鉴本草》:治男子白浊膏淋,玉茎涩痛。
-
锯鲨翅
拼音名:JùShāChì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的鳍。下眼睑有瞬褶。鼻孔狭长,斜侧位。胸鳍宽大,腹鳍比背鳍小,尾鳍短宽,上下叶发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功能主治:益肾;主虚劳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摘录:《中华本草》
-
锯鲨胆
拼音名:JùShā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及其近缘种的胆。鳃孔5,颇小,斜列于头的后部腹面上,背鳍2个同形,无硬棘,第1背鳍起点对着腹鳍基底后端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化学成份:胆汁含胆酸(cholic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acid),胆色素钙盐等。主风湿性关节炎;
-
锯鲨肝
拼音名:JùShāGā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负责制科动物尖齿锯鳐的肝脏。下眼睑有瞬褶。喷水孔位于口角上方。鼻孔狭长,斜侧位。胸鳍宽大,腹鳍比背鳍小,尾鳍短宽,上下叶发达。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性味:味甘;性平功能主治:补虚。摘录:《中华本草》
-
锯鲨卵
拼音名:JùShāLu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stiscuspidatusLatham采收和储藏:于产卵期捕杀后,剖腹,将卵取出,晒干或烘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性平功能主治:健脾止痢。主脾虚久痢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
青竹蛇
《*辞典》:青竹蛇: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QīnɡZh Sh 别名:竹叶青、青竹丝(《动物学大辞典》)。上唇鳞10片,以第3鳞为最大,第一上唇鳞与鼻鳞间有一缝合线;下唇鳞12~左右眼上鳞之间有小鳞11~头部青绿色,有的在头侧也有1条白纹,与体侧的白纹相接。大雪至惊蛰进入冬眠。性味:《陆川本草》:甘咸。
-
蝠鲼
鼻孔恰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化石见于第三纪至近代。蝠鲼行动敏捷,以翼状胸鳍自由翱翔水中,平时栖息底层但常上升停近表层,张口吞食,并运用头鳍转动纳食入口。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母体子宫壁上具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9月去黄海。肉可食、肝可制油,内脏和骨骼可制鱼粉。
-
紫沙蛇
P.138-139形态:紫沙蛇体形为中等大小的后沟牙毒蛇。在这种环境中,其体形及体色较深,与枯枝相似;有毒/泌毒部位:后沟牙毒素类型:溶血型毒素毒性:紫沙蛇为后沟牙类毒蛇,其毒牙长在上颌骨的后端,咬人时不易被毒牙伤及人体,蛇毒相对较轻,被咬伤后较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有报道一红脖颈槽蛇被该蛇咬伤后16min致死。
-
颈棱蛇
与蝮蛇腹面色纹相似,加以头形,体能膨扁等特征,因此有伪蝮蛇之称。顶鳞略小,鳞沟略长于额鳞;有毒/泌毒部位:后毒牙毒素类型:溶血性毒素毒性:颈棱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
-
铅色水蛇
中文名:铅色水蛇拉丁名:Enhydrisplumbea(Boie,1827)俗名:水泡蛇(浙江、广东)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水蛇属形态:铅色水蛇为小型水栖后沟牙类毒蛇。左右鼻鳞彼此相切。多于黄昏及夜间活动。汪松、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鲛鱼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iāoY 别名:蜡鱼、瑰雷鱼(《南越志》),沙鱼、鳆鱼(《本草拾遗》),溜鱼(《纲目》),鲛鲨(《医林纂要》)。性味:甘咸,平。备注:鲨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较常见的尚有虎鲨科狭纹虎鲨(分布南海及东海南部)、角鲨科白斑角鲨(分布东海及黄海)及姥鲨科姥鲨(我国沿海均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