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乳聚糖
从红藻细胞壁得到的琼脂半乳聚糖,其D-半乳糖以1,3键结合,其一部分羟基硫酸酯化,1—2%水溶液具有可在50℃时凝胶化,和在90—100℃时溶解的特性。蜗牛的卵和蛋白腺的半乳聚糖,是D-半乳糖和L-半乳糖以6∶1的比例缩合成胶体状粘液,因为与糖原类似,所以亦称半乳糖原,含L-构型的糖是其特点。
-
褐云玛瑙螺
原形态:褐云玛瑙螺,为我国最大的一种陆生贝类,壳高130mm,宽54mm。壳口呈卵圆形,外唇薄,易碎。血淋巴含磷酰基胆碱结合蛋白质(phosphorylcholine-bindingprotern)。药理作用:1.白蛋白腺及卵中半乳聚糖(galactan)可利用为不同来源的嗜异沉淀素(heterophileprecipitin),如与蓖麻的外源凝集素(lectin)。
-
黄蜀葵根
《*辞典》:黄蜀葵根:出处:《纲目》拼音名:Hu nɡShǔKu Gēn来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根。化学成份:含粘液质约16%,系由阿拉伯聚糖12.30%、半乳聚糖13.19%、鼠李聚糖8.08%、淀粉16.03%、蛋白质6.38%、草酸钙17.61%等所组成。①《纲目》:治痈肿,利小便,五淋,水肿,产难,通乳汁。水煎,酌加冰糖化服。
-
木芙蓉根
《中医大辞典》·木芙蓉根:木芙蓉根为中药名,出自明·范洪《滇南本草图说》。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肿,肺痈,乳痈,臁疮,咳嗽气喘,白带。化学成分:根含黏液,主含阿聚糖、半乳聚糖、鼠李聚糖等。"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目疾,补气,和血。"③《岭南采药录》:"治乳痈,好酒煎服,即内消。
-
蜀葵根
《*辞典》:蜀葵根: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ShǔKu Gēn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同科植物黄蜀葵根含粘质约16%,大部分为阿聚糖、半乳聚糖和鼠李聚糖等所组成。(《经验良方》蜀葵汤)⑥治内痈有败血,腥臭殊甚,脐腹冷痛,用此排脓下血: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乳白芍药各五钱。
-
栓皮栎
拼音名:ShuānP L 别名:青杠碗、软木栎、粗皮栎、白麻栎来源:壳斗科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Blume,以果壳入药。生境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以南各省区。化学成份:含有鞣质、蛋白质、木脂素(lignin)、戊聚糖(pentosan)、半乳聚糖(galactan)、纤维素等。功能主治:止咳涩肠。主治咳嗽,水泻。
-
梧桐白皮
《*辞典》:梧桐白皮: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W T nɡB iP 别名:梧桐皮(《履巉岩本草》)。化学成份:树皮含水分40.63%,灰分2.69%,粗蛋白质4.16%,粗脂肪2.47%,粗纤维25.14%,戊聚糖和戊糖6.61%。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痔痰,丹毒。③《本草求原》:煎汁,治丹毒恶疮,虫痔脱肛。
-
大脚菇
拼音名:DàJiǎoGū别名:白牛肝、山乌茸、蘑菇、白牛头来源:药材基源:为牛肝菌科真菌美味牛肝菌的子实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针阔混交林下。夏、秋季常见。菌柄近圆柱形,长5-12cm,直径2-3cm,基部稍膨大,内实,淡褐色至淡黄褐色,有网纹。性味:淡;性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
-
大团囊虫草
拼音名:DàTuánNánɡChónɡ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大团囊虫草的子座。子囊壳卵形,(600-650) m×300 m,孔口凸出。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寄生于竹林或栎树林下疏松土壤中大团囊菌的子实体上。子囊孢子线形,多横隔,或断裂成段,长3-4 m,直径2-2.5 m。性味:微涩;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