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黄荆
《全国中草药汇编》:臭黄荆:拼音名:Ch uHu nɡJīnɡ别名:斑鸠站、斑鹊子、短柄腐卑来源:马鞭草科腐卑属植物臭黄荆PremnaligustroidesHemsl.,以根、叶入药。叶夏秋采收,均晒干。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根: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叶:解毒消肿。外用治疮疡肿毒。
-
豆腐柴属
中文名豆腐柴属拼音名doufuchaishu拉丁名Premna中国植物志65(1):81描述PremnaL.豆腐柴属,马鞭草科,约20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45种,产西南部至台湾,但主产地为西南部,有些种类如豆腐柴P.microphyllaTurcz.根、茎、叶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止血。果为一小核果,核硬,骨质。
-
臭黄荆子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Ch uHu nɡJīnɡZǐ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果实。小枝圆柱形,灰褐色,嫩时多柔毛,富含粘液。聚伞花序,花浅黄色,苞片线形,萼筒短,有毛。花冠筒状,被短毛,略呈两唇形,上唇顶端微凹,下唇3裂;雌蕊1,子房上位。生境分布:生长于田坎或石缝中。功能主治:消头面风。
-
大臭黄荆
拼音名:DàChòuHuánɡJīnɡ别名:斑鸠叶、臭黄荆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近头状豆腐柴的根和叶。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5-8.5cm,宽1.5-4.8m,边缘除先端与基部外,多少有锯齿,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圆形,表面暗黄绿色,有柔毛及黄色腺点,背面有毡状毛和腺点。苞片小,线形或狭披针形,长0.5-1cm;
-
臭黄荆叶
《*辞典》:臭黄荆叶: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h uHu nɡJīnɡY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叶,4~功能主治:①《分类草药性》:涂疮生肌。②《重庆草药》:解毒。敷对口疮或其他毒疮。用法用量:外用:开水浸泡,捣绒涂。
-
臭黄荆根
《*辞典》:臭黄荆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Ch uHu nɡJīnɡGēn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性味:①《分类草药性》:性凉。功能主治:治久痢,虚肿,痔疮,脱肛,牙痛。②《四川中药志》:除风湿,清邪热。③治痔疮:臭黄荆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鲜)各一斤。切成片,炖猪大肠头服。
-
长柄臭黄荆
拼音名:Ch nɡBǐnɡCh uHu nɡJīnɡ别名:狐臭柴、斑鸠占来源:马鞭草科长柄臭黄荆PremnapuberulaPamp.,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湖北、湖南、西南。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清湿热,调经解毒。主治月经不调(经期推后),风湿关节炎,水肿。外用治无名肿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