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角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角草:拼音名:L JiǎoCǎo别名:小号一包针、落地柏来源:菊科香刺属植物鹿角草GlossogynetenuifoliaCass.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祛瘀活血。性味:味微苦;带状疱疹;⑤治毒蛇咬伤:小花鬼针草三两,水煎服,外用小花鬼针草、犁头草各二两,捣敷伤处。治痈疽疖肿,小便赤涩。
-
长隔距兰
别名:马尾吊兰、吊兰、龙角草、木不角、鹿角草、圆叶吊兰、光棍草来源:兰科长隔距兰SarcanthuselongatusRolf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甘、酸,平。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痰止咳。乙脑,小儿麻痹后遗症,中风瘫痪。5钱,配两面针根皮3钱,炖猪瘦肉服,或水煎服,连续服用。肺结核,小儿疳积。
-
大伸筋草
别名:大伸筋草、牛尾蕨、七层楼来源及产地:百合科植物牛尾菜SmilaxripariaA.DC.的根及根茎。治气虚浮肿,风湿痹痛,偏瘫,跌打损伤,咳嗽咯血。《中华本草》·大伸筋草:拼音名:DàShēnJīnCǎo别名:马尾千金草、鹿角草、青蛇勒公、裤带藤来源:药材基源:为石杉科植物龙骨马尾杉的全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
铺地蜈蚣
化学成份:全草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类、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附方:①治跌打损伤,调和筋骨:伸筋草茎叶五钱。
-
香茹
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XiānɡR 别名:矮鬼针草、鹿角草来源:为菊科植物香茹的全草。夏、秋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草本,高15~茎生叶互生,柄较短。总苞钟状,苞片狭,2列:花托有细鳞;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地。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中暑吐泻,痢疾,湿热浮肿,齿龈炎,背痛,带状疱疹。
-
不怕日草
概述:不怕日草为中药名,出自《泉州本草》,为《泉州本草》记载的鹿角草之别名。别名:小鬼叉子、不怕日草、鬼疙草、刺针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阑尾炎,痔疮,跌打损伤,痈疖。
-
钗子股
《全国中草药汇编》:钗子股:拼音名:ChāiZǐGǔ别名:牛角兰、寄生兰、鹿角草、吊竹来源:为兰科钗子兰属植物钗子股LuisiahancockiiRolfe.,以全草入药。1.出自《本草纲目拾遗》》:金钗股,生岭南山谷。祛风利湿。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5.《广西药植名录》:行气,壮阳,杀虫,催吐。
-
龙角藤
概述:龙角藤为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铺地蜈蚣之别名。①治风湿拘疼麻木,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痢疾,目赤,跌打损伤。化学成分:本品含垂石松碱、羟基垂石松碱、烟碱等多种生物碱,垂石松黄酮苷(Cernoside.),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三萜类,山芝烯二醇(Serratenediol);
-
地松柏
概述:地松柏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铺地蜈蚣之别名。①治风湿拘疼麻木,吐血,衄血,便血,黄疸,痢疾,目赤,跌打损伤。
-
小鬼钗
拼音名:XiáoGuǐChāi别名:鹿角草、山黄连、土黄连、不怕日草、小鬼叉手、鬼针草、鬼疙针、刺针草、细叶鬼针草、细叶刺针草、小刺叉。锅叉草、一包针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的全草。总苞筒状,基部被柔毛,外层苞片4-5枚,线状披针形,边缘被疏柔毛,内层苞片常仅1枚,托片状;射线薄壁细胞排列整齐;
-
小鬼叉子
概述:小鬼叉子为中药名,出自《江苏野生植物志》,为《泉州本草》记载的鹿角草之别名。别名:小鬼叉子、不怕日草、鬼疙草、刺针草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①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炎,阑尾炎,痔疮,跌打损伤,痈疖。
-
鹿角草属
中文名鹿角草属拼音名lujiaocaoshu拉丁名Glossogyne中国植物志75:381属下物种鹿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