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角藤
化学成分:根含挥发油,主要为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药理作用:羊角拗混合苷(Divasidum)及羊角拗苷具有和毒毛旋花子苷K相似的强心作用,已证明混合苷的作用比毒毛旋花子苷K稍弱而持久,在胃肠道吸收缓慢而不规则。化学成份:羊角藤根和茎中主要含蒽醌类(an-thraquinones)化合物;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
-
巴戟天属
中文名巴戟天属拼音名bajitianshu拉丁名Morinda中国植物志71(2):179描述MorindaL.巴戟天属,茜草科,约8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约有8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其中巴戟天M.officinalisHow为广东著名药材,有壮阳补肾之功。托叶鞘状;花排成腋生或顶生、单生或为伞形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的头状花序;
-
羊角藤叶
拼音名:YánɡJiǎoTénɡ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羊角藤的叶。叶片形状各式,通常长圆状披针形,长5-8(-12)cm,宽1..5-3.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侧脉5-7对。花序顶生,伞形花序式排列,通常由6个小头状花序组成,每个小头状花序直径6-8mm,有花6-12朵;性味:甘;凉功能主治:解毒;主蛇咬伤;
-
生藤
功能主治:功在祛风解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萝藤科须药藤属植物须药藤的藤·《全国中草药汇编》·生藤:拼音名:ShēnɡTénɡ别名:羊角藤、大花藤、须药藤来源:为萝藤科须药藤属植物须药藤Stelmatocryptonkhasianum(Benth.)Baill.[PentanurakhasianmKurz]的藤。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性味:甘辛;
-
羊角纽
概述:羊角纽为中药名,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羊角扭的别名。别名:羊角纽、羊角藕、羊角藤、断肠草、鲤鱼橄榄。药理作用:羊角拗混合苷(Divasidum)及羊角拗苷具有和毒毛旋花子苷K相似的强心作用,已证明混合苷的作用比毒毛旋花子苷K稍弱而持久,在胃肠道吸收缓慢而不规则。
-
飞来鹤
2.治指头炎。《全国中草药汇编》·飞来鹤:拼音名:FēiLáiHè别名:隔山消、隔山撬[四川]、白何首乌[江苏、江西]、野红苕、羊角藤、土白蔹、万世竹、剪蛇珠、山步虎、野番薯来源:为萝藤科牛皮消属植物飞来鹤(耳叶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以根或全草入药。用于食积腹痛,胃痛,小儿疳积,痢疾;
-
茜草素
茜草素是一种蒽醌类化合物,分子式C14H8O4,分子量240.20,斜方橙色针状结晶,熔点290℃。实验证明茜草素大剂量能降低动物血压而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测定肾功能、研究骨骼生长、检定及分离细菌及作免疫学研究(抗体吸附剂)等。
-
小团叶根
拼音名:XiǎoTuánYèGēn别名:猴子烟袋花、小团叶、羊角藤来源:药材基源:为旋花科植物大叶银背藤的根。单叶互生;苞片大,宿存;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9mm处,基部扩大,密被长柔毛,花药长圆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50-1460m的混交林及灌丛中。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摘录:《中华本草》
-
腰骨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腰骨藤:别名:羊角藤、勾临链、犁田公藤来源:夹竹桃科腰骨藤Ichnocarpusfrutescens(L.)W.T.Aiton,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羊角藕
概述:羊角藕为中药名,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羊角扭之别名。别名:羊角纽、羊角藕、羊角藤、断肠草、鲤鱼橄榄。药理作用:羊角拗混合苷(Divasidum)及羊角拗苷具有和毒毛旋花子苷K相似的强心作用,已证明混合苷的作用比毒毛旋花子苷K稍弱而持久,在胃肠道吸收缓慢而不规则。
-
百眼藤
茜草科植物百眼藤的根及茎·《中医大辞典》·百眼藤:百眼藤为中药名,出自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花冠白色或绿白色,长约5mm,裂片4,几达基部,长圆状披针形,近中部以下密被卷绒毛,顶端内弯。小鼠体内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
-
羊角扭
煎汤熏洗。化学成分:种子或叶含多种强心苷的混合物,内有:羊角拗苷、羊角拗异苷、D-毒毛旋花苷-Ⅰ等。《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扭:拼音名:YánɡJiǎoNiǔ别名:羊角拗、羊角藕、黄葛扭、羊角树、牛角藤[广东、广西]、羊角藤、鲤鱼橄榄[福建]来源:为夹竹桃科羊角拗属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divaricatus(L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