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PlantTaxonomy)和植物系统学(PlantSystematics):是根据植物的特征,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演化的顺序,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科学,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植物各级类群的进化系统。尤其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分子系统学(MolecularSystematics)为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
顾红雅
姓名:顾红雅职务:副院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内外兼职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武汉植物研究》、PlantSpecicsBiolog等刊物的编委。发表文章60多篇,编著作两本,译著一本,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
葡萄柚
Grapefruit从植物分类学上比较,葡萄柚与我国原产的柚十分相似。果皮主含柠檬烯(约占90%),其余为柠檬醛、香茅醇和辛醇等,又含黄酮类化合物柚苷。从细胞染色体数量上对照,葡萄柚的染色体数X=9,2n=18、27、36,即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品种。用于偏头痛,耳聋,胆结石,抗蜂窝组织炎,月经不调等症。
-
双名法
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以前常称为“种名”,这种叫法欠妥)。(变型),然后再加上种下等级附加词(有人称亚种名、变种名、变型名)以及命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
-
种下分类单位
种虽为基本单位,但如果在种内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再划分为亚种、变种及变型等。2个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差异,无地理分布的区别,因此在系统进化理论上,认为变种实际上是同种不同基因型的表现。品种(Cultivar,CV.)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郁金香中的黑牡丹等。
-
鸭跖草科
中文名鸭跖草科拼音名yazhicaoke拉丁名Commelinaceae描述Commelinaceae鸭跖草科,单子叶植物,38属,500种,大部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连引入的有15属,51种,全国均有分布,惟东南部最盛。叶互生,有鞘;果为一蒴果;(参阅《植物分类学报》第12卷,第4期,洪德元著“国产鸭跖草科植物”一文。
-
扁蕾属
花冠4裂,裂片基部边缘常成剪刈状,管的基部有小腺体4个与雄蕊互生;子房具柄;(参阅马毓泉的“中国龙胆科一新属—扁蕾属”,载植物分类学报,第1卷,5-19,1951。)属下物种扁蕾、扁蕾(原变种)、粗边扁蓄、大花扁蕾、高原扁蕾、黄白扁蕾、黄花扁蕾、回旋扁蕾、卵叶扁蕾、湿生扁蕾、湿生扁蕾(原变种)、细萼扁蕾
-
辐花属
中文名辐花属拼音名fuhuashu拉丁名Lomatogoniopsis中国植物志62:341描述LomatogoniopsisT.N.HoetS.W.Liu辐花属,龙胆科。2种,产我国西藏。(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8(4);466-468,1980。)属下物种辐花、盔形辐花、卵叶辐花
-
肿荚豆属
中文名肿荚豆属拼音名zhongjiadoushu拉丁名Antheroporum中国植物志40:127描述AntheroporumGagnep.肿荚豆属,蝶形花科,3种,分布于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部,我国有粉叶肿荚豆A.glaucumZ.Wei等2种,产云南。(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9:351-354,1981。)属下物种粉叶肿荚豆、肿荚豆
-
双蕊兰属
腐生兰,体态近似鸟巢兰属Neottia,但花直立,花被近辐射对称,没有特化的唇瓣,柱头顶生,不具蕊喙;在兰科中具2枚雄蕊的种类很少,而且都是与两枚侧生萼片对生的,象这样前后两枚雄蕊的,本属是唯一的例子。(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7(1):1-6,1979。)属下物种双蕊兰
-
鸟巢兰属
中文名鸟巢兰属拼音名niaochaolanshu拉丁名Neottia中国植物志17:97描述NeottiaGuett.鸟巢兰属,兰科,10种,主产东亚,个别见于欧洲,我国有7种,多见于西南高山。腐生兰,具短的根状茎和肉质纤维根,后者聚生呈鸟巢状,故有鸟巢兰之称;花药直立或向前俯倾;花粉块2,每个又多少纵裂为2,粒粉质,无附属物。
-
百蕊草属
中文名百蕊草属拼音名bairuicaoshu拉丁名Thesium中国植物志24:76描述ThesiumL.百蕊草属,檀香科,约325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有8种,各省均产之。多年生、纤细草本,常寄生于他植物之根上,稀为一年生草本或灌木状;叶互生,线形或鳞片状;花小,两性,单生于叶腋内或排成二歧聚伞花序;子房下位,有胚珠2-3颗;
-
绣球属
中文名绣球属拼音名xiuqiushu拉丁名Hydrangea中国植物志35(1):201描述HydrangeaL.绣球属,绣球科,约80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我国有45种,各地均有分布,惟主产地为西部和西南部,有些为很美丽的庭园观赏植物,其中绣球H.macrophyllaDC.f.hortensia(Maxim.不孕花大,由3-5分离的花瓣状萼片组成;雄蕊10(8-20);
-
鼠刺属
中文名鼠刺属拼音名shucishu拉丁名Itea中国植物志35(1):261描述IteaL.鼠刺属,鼠刺科,15种,除1种产美洲外,全部产东亚,我国有12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叶互生,单叶,无托叶;花白色,两性,小,排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萼5裂,裂片宿存;子房上位或半下位,2-3室,有胚珠多数;种子多数。
-
舌柱麻属
中文名舌柱麻属拼音名shezhumashu拉丁名Archiboehmeria中国植物志23(2):319描述ArchiboehmeriaC.J.Chen舌柱麻属,荨麻科,仅舌柱麻A.atrata(Gagnep.)C.J.Chen1种,产越南及我国广西、广东和湖南。(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8(4):476-481,1980。)属下物种舌柱麻
-
紫珠属
中文名紫珠属拼音名zizhushu拉丁名Callicarpa中国植物志65(1):25描述CallicarpaL.紫珠属,马鞭草科,约150种,主产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洋洲、非洲和美洲亦有少数,我国有42种,产西南部至台湾,大部产南部,其中裸花紫珠C.nudifloraHooketArn.等数种,叶入药,有散瘀消肿、消炎、止血之效。苞片尖细或是叶状;
-
厚叶贯众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拼音名:HòuYèGuànZhònɡ英文名:Thick-leafHollyFern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厚叶贯众的根茎。侧生羽片3-5对,对生,斜向上展开,长4-5cm,中部宽2.5-3cm,卵形至长卵圆形,先端尖锐,基部近心形,全缘,仅叶轴被极少纤维状鳞片;性味:苦;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凤尾菇
概述凤尾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环柄侧耳的子实体,肉肥味美。凤尾菇在植物分类学上与平菇同类,也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目前国内栽培的平菇、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都高,而且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全都具备,其含量占所有氨基酸总量的35%以上。人们称为“健康食品”、“安全食品”。
-
白细辛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B iX Xīn别名:贝茜花(《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单叶升麻的全草。苞片数枚,披针形;心皮单生,蓇葖果长矩形,扁平,可达1.5厘米,宽约3毫米,先端有1钩状突起,表面枝细柔毛。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阴处。附方:治牙痛:白细辛、石膏、地骨皮、板蓝根、白茅根。
-
李德铢
从事的工作或研究领域植物分类、分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分子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业绩在竹亚科系统学研究方面有新的建树。他带领的研究组较为系统地开展了跨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对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型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用植物或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成分的科学。它是随着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趋于微量、快速而发展的。植物成分的研究,阐明了大量的天然化合物的结构,并发现许多具有特殊疗效的活性成分。如麻黄碱(平喘)、可待因(镇咳)、洋地黄毒甙(强心)、青蒿素(抗疟)、利血平(降压)、美登碱(抗癌)等。
-
植物资源学
植物资源学(plantresourses):是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数量、用途及其开发的科学,与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有密切关系。
-
芒苞草属
中文名芒苞草属拼音名mangbaocaoshu拉丁名Acanthochlamys中国植物志16(1):40描述AcanthochlamysP.C.Ko芒苞草属,石蒜科,仅含芒苞草A.bracteataP.C.Ko1种,产我国四川省。(参阅《植物分类研究》2,1980及《植物分类学报》19:321-329,1981。)属下物种芒苞草
-
桃儿七属
中文名桃儿七属拼音名taoerqishu拉丁名Sinopodophyllum中国植物志29:249描述SinopodophyllumYing桃儿七属,小檗科,只有桃儿七S.emodi(Wall.exRoyle)Ying1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和西北部,以及锡金、尼泊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雄蕊6,具四合花粉等。
-
活血丹属
中文名活血丹属拼音名huoxuedanshu拉丁名Glechoma中国植物志65(2):315描述MeehaniopsisKudo=GlechomaL.活血丹属,唇形科,原作为一独立的属,实误。见《植物分类学报》,12:29,1974。属下物种白透骨消、白透骨消(原变种)、大花活血丹、活血丹、欧活血丹、日本活血丹、无毛白透骨消、狭萼白透骨消
-
楝科
中文名楝科拼音名lianke拉丁名Meliaceae描述Meliaceae楝科,双子叶植物,约50属,14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至温带地区,我国产15属,59种,此外尚引入栽培有3属,3种,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少数分布至长江以北,大多数种类的木材很有用,有些种类入药,有些供观赏用。
-
素馨属
中文名素馨属拼音名suxinshu拉丁名Jasminum中国植物志61:174描述JasminumL.素馨属,木犀科,约30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3种,产西南部至东部,但以西南部最盛,大部供观赏用,有些入药,有些种类的花可窨茶增加香味。叶对生,很少互生,单叶、三出复叶或奇数羽状复叶,无托叶;叶柄常有关节;
-
无喙兰属
中文名无喙兰属拼音名wuhuilanshu拉丁名Holopogon中国植物志17:96描述ArchineottiaS.C.Chen无喙兰属,兰科,4种,分布于东亚,其中无喙兰A.gaudissartii(Hand.腐生兰,体态与鸟巢兰属Neottia相似,但蕊柱结构极为原始,即顶端没有药床,柱头顶生,不具蕊喙,而且花丝明显。(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7:9-22,1979。
-
太行花属
中文名太行花属拼音名taixinghuashu拉丁名Taihangia中国植物志37:227描述TaihangiaYuetLi太行花属,蔷薇科,仅太行花T.rupestrisYuetLi1种及1变种var.ciliataYuetLi,产我国河南、河北。(参阅《植物分类学报》18(4):469-471,1980。)属下物种太行花、太行花(原变种)、缘毛太行花、缘毛太行花(变种)
-
泡花树属
中文名泡花树属拼音名paohuashushu拉丁名Meliosma中国植物志47(1):96描述MeliosmaBl.泡花树属,清风藤科,约90种,分布于温带亚洲和美洲,我国有29种,产西部至台湾,西南最盛。叶为单叶或奇数羽状复叶而有对生的小叶;雄蕊5,外面3枚退化雄蕊与外面花瓣对生;子房2(3)室,基部为花盘所围绕;胚珠每室2颗;果为一核果。
-
云娄农
云娄农即吴其浚。1847)为清代人。1847)时间编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为我国第一部较大型的区域性植物志。书分38卷,十二大类,共计收植物1914种,除描述形态外,着重研究植物名称和原植物的统一,以及药用价值,纠正了过去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在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上均有重要贡献。
-
原植物鉴定
原植物鉴定(identificationoforiginalplant)为中药学名词。是指应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与方法鉴定植物药材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学名。为药物鉴定方法之一。
-
赤阳子
治食积,虫积,泄泻,痢疾,痞块,产后血瘀,崩漏。《*辞典》·赤阳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ChìYánɡZǐ别名:救军粮、赤果、纯阳子、火把果(《滇南本草》),红子(《分类草药性》),救兵粮(《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水沙子(《四川中药志》)。单叶互生,有时簇生;④《云南中草药》:健脾和胃。
-
崇澍蕨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孢子叶较大,叶柄长20-50cm;羽片10-20对,互生,斜向上,无柄,阔披针形,下部羽片带状披针形,长10-20cm,宽4-8cm,顶端渐尖,基部沿叶轴下延成狭翅,全缘或向顶部有疏细齿;孢子囊群线形或长圆形,生于中脉两侧的一行网脉一侧,与中脉平行;性味:苦;凉归经: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
地黄瓜
《*辞典》:地黄瓜: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D Hu nɡGuā别名:白蒂黄瓜、铧嘴菜(《贵州民间方药集》),曲角堇(《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黄瓜香(《贵州民间药物》)。4厘米,先端锐尖或圆,基部心脏形,边缘具锯齿,齿尖有腺,两面有棕色点,无毛;蒴果,无毛。治咽喉红肿,疔疮肿毒,刀伤出血,跌打损伤。
-
狗爪豆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GǒuZhuǎDòu别名:狗踭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白黎豆(《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龙爪豆、猫爪豆(《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猫豆(《广西药植名录》)。狗爪豆二至三两,炖猪腰子服。本药内服煎剂用量3~猫豆毒苷类似毒扁豆碱,抑制胆碱酯酶,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
广西九里香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原形态:广西九里香灌木,高约1m。连叶柄长20-25cm,叶柄长3-5cm,叶柄及叶轴被短小的微柔毛,小叶柄长2-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800m左右的杂木林中。性味:辛;性微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疏风解表;跌打损伤;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果实有止痛,通经的功能。
-
广西九里香根
拼音名:GuǎnɡXīJiǔLǐXiānɡGēn英文名:rootofKwangsiJasminorange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广西九里香Murrayakwangsiensis(Huang)Hunag的根。连叶柄长20-25cm,叶柄长3-5cm,叶柄及叶轴被短小的微柔毛,小叶柄长2-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800m左右的杂木林中。胃经功能主治:行气健胃。
-
花叶矮沱沱
《*辞典》:花叶矮沱沱: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HuāY ǎiDu Du 别名:地黄连(《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花叶细辛、花叶寻胆(《四川中药志》)。复叶互生,小叶3片,上面触之粗糙,下面有短柔毛;附方:①治跌打损伤:花叶矮沱沱、阎王刺、小血藤、地胡椒。②治风湿病:花叶矮沱沱、岩豆藤、破骨风、筋骨草。
-
华东瘤足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分类学报》。叶片椭圆形,长20-35cm,宽12-16cm,中部以上羽状,侧生羽片10-12对,近对生或互生,近无柄;羽片纸质,狭椭圆形,边缘近全缘,近顶部有粗齿,中部羽片较大,长5-9cm,宽1.2-1.5cm,顶生羽片披针形,其基部常上部1-2枚侧生羽片合生;性味:微苦;凉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江南地不容
叶柄长7-10cm,有时可达14cm,盾状着生于距叶片基部1-2cm处;雄株为复伞形聚伞花序,总花序梗长2-5cm,稍肉质,顶端有小苞片,小聚伞花序有梗,5-8个伞形状簇生于假梗的未端,假伞梗纤细;化学成份:江南地不容根含 环藤宁碱(cycleanine),头花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及小檗胺(berbamine)等生物碱。
-
角果木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拼音名:JiǎoGuǒMù英文名:CommonCeriops别名:细蕊红树来源:药材基源:为红树科植物角果木的全株。单叶,交互对生;花瓣5-6,生于一个10-12裂肉质花盘基部,白以,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mm,先端微凹,有3-4条微小的棒状附属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滩红树林中。主疮疡溃烂;
-
金星蕨
拼音名:JīnXīnɡJué英文名:GlandularParathelypteris别名:水蕨菜、白毛蛇、毛毛蛇、篦子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金星蕨的全草。羽片10-15对,互生,略斜向上,无柄,长圆状披针形,长3-6cm,宽1-1.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截形,基部1对不缩短;性味:苦;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小便不利;
-
丽子藤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拼音名:LìZǐTénɡ英文名:rootofYunanDregea别名:滇假夜来香、白血藤、公公藤、奶浆藤、隔山撬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丽子藤的全草。叶片卵圆形,长1.3-3cm,宽0.9-2.5cm,基部心形;性味:苦;平归经:肝;用于风湿疼痛,小儿腹胀痛,胃痛和外伤肿痛等。
-
镰片假毛蕨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羽片25-30对,互生,斜展,无柄,线状披针形,中部的长8-15cm,宽6-10mm,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羽状深裂几达叶轴,在着生片的叶轴下面有1个褐色瘤状的气囊体,下部数对突然缩短成耳形至线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100m的山溪谷旁或路边湿地。性味:苦;摘录:《中华本草》
-
蒌蒿
蒌蒿的别名芦蒿、水艾、香艾、水蒿、藜蒿、泥蒿、蒿苔、龙艾、龙蒿、狭叶青蒿蒌蒿的使用提示每餐50~80克蒌蒿的营养价值叶含有桉叶素(Cineole)、蒿属醇(Artemisiaalcohol)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等。蒌蒿有利膈、开胃、行水、解毒等功效,可治胃气虚弱、纳呆、浮肿等病症,民间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
毛青杠
《中医大辞典》·毛青杠:毛青杠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记载的红毛走马胎之别名。别名:毛青杠、虎舌红、红毛毡、红胆、毛凉伞来源及产地:紫金牛科植物乳毛紫金牛ArdisiamamillataHance的全株。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可舒筋活血,生血逐瘀。又可通经。
-
密花美登木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生境分布:分布广西。近下表皮内侧的第2列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化学成份:叶含卫矛醇(dulcitol),丁二酸(succinicacid),丁香酸(syringicacid),3-羟基曲酸(3-hydroxykojicacid),黑麦草内酯(loliolide),美登木素(maytansine)。有毒归经:肺、肝二经功能主治:祛瘀止痛;
-
清风藤
出处:清风藤之名始见于《本草图经》,曰:“清风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拼音名:QīnɡFēnɡTénɡ别名:青藤、寻风藤、一口两嘴、过山龙、牢钩刺、一个刺二个头。单叶互生;子房卵形,被细毛。性味:苦;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疮疡肿毒;
-
莎草蕨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分类学报》。拼音名:SuōCǎoJué英文名:all-grassofFingeredSchizaea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蕨科植物莎草蕨的全草。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孢子囊棕黄色,呈2行排列于裂片下面主脉的两侧,成熟时几覆盖整个裂片下面。性味:微苦;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