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三甲
出处:《天宝本草》拼音名:C SānJiǎ别名:五加皮(《滇南本莩》),白竻根(《生草药性备要》),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苦竻蔃(《岭南采药录》),刺三加、苦刺头(《贵州民间药物》),三甲皮(《四川中药志》),土三加皮、三加皮(《广西药植名录》)。④《草木便方》:除风湿,治筋骨拘挛,腰膝劳伤。
-
三叶五加
概述:三叶五加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别名:刺三甲、三加皮、三叶五加、三甲皮、刺三加、白竻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1.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胁痛,黄疸,肠炎,风湿关节肿痛,腰膝酸疼,筋骨拘挛麻木,白带。2.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
三甲皮
别名:刺三加、刺三甲、三加皮、三叶五加、三甲皮、白竻根来源及产地:五加科植物白竻Acanthopanaxtrifoliatus(L.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1.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胁痛,黄疸,肠炎,风湿关节肿痛,腰膝酸疼,筋骨拘挛麻木,白带。煎服:15~2.治跌打损伤,痈肿疔毒,蛇虫咬伤。
-
三加皮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三加皮:三加皮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即《天宝本草》记载的刺三甲之别名。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煎服:15~《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加皮:来源:五加科五加属植物毛蕊三加(藏三加)AcanthopanaxlasiogyneHarms,以根皮入药,称“三加皮”。
-
白竻薳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B iL Yuǎn别名:白茨叶(《分类草药性》),白竻花叶(《福建中草药》)。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功能主治:治痈肿,疗疮,疥癞,创伤,胃痛。④《生草药手册》:洗皮肤热毒。(《闽南民间草药》)②治蛇头疔:鲜白竻薳适量,冷饭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
白勒
拼音名:B iL 英文名:AcanthopanaxTrifoliateRoot-bark别名:五加皮、鹅掌楸、三叶五加、刺三甲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白勒Acanthopanaxtrifoliatus(L.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5cm,疏生钩刺。9月,果期10月。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边、灌丛中。化学成份:含异贝壳杉烯酸(kaurenoicacid)、β-谷甾醇。
-
白筋根
概述:白筋根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刺三加之别名。别名:三加皮、三叶五加、三甲皮、刺三加、白竻根。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1.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胁痛,黄疸,肠炎,风湿关节肿痛,腰膝酸疼,筋骨拘挛麻木,白带。
-
三加
拼音名:SānJiā别名:白簕、白簕花、白簕根、白刺根、三叶五加、刺三加、刺三甲、苦刺根、簕钩菜来源: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三加Acanthopanantrifoliatus(L.秋季开黄绿色小花,伞形花序集成顶生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小梗长短不齐;用法用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霸王七
《*辞典》:霸王七: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B W nɡQī别名:万年炦、炦七。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凤仙花条。性状: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长椭圆形,长约2~性味:性微寒,味辛苦,无毒。功能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及痈疮。用法用量:内服:浸酒,一日量5~附方:①治痈肿:霸王七、散血草、刺三甲、蛇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