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苋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野苋菜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拼音名YěXiànCài别名野苋、光苋菜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凹头苋和反枝苋的全草或根。叶片皱缩,展平后菱状卵形或椭圆形,长5-12cm,宽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两面和边缘有柔毛;治痔疮肿痛:鲜野苋根一至二两,猪大肠一段,水煎,饭前服。
-
竻苋菜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Xi nC i英文名: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野勒苋(《广西中药志》),刺刺草(《福建中草药》)。胞果近卵形,盖裂。治痢疾,便血,浮肿,白带,胆结石,瘰疬,痔疮,疔疮,喉痛,蛇咬伤。①《岭南采药录》:取叶茎煎饮,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痢;加水适量煎服。
-
WS/T 559—2017 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
基本信息:ICS11.020C5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559—2017《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Dietaryguideforcancerpatient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8月1日《关于发布〈老年人不良风险评估〉等9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国卫通〔2017〕10号)发布,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水果摄入量200g~
-
刺苋菜
拼音名:C Xi nC i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spinosus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
-
簕苋菜
拼音名:LèXiànCài别名:刺苋、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野勒苋、刺刺草、野刺苋莱、酸酸苋、刺苋菜来源:药材基源:为苋科植物刺苋的全草或根。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注意:《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经期、孕期禁服。本品苞片常变形为锐刺,犹如竹刺,故有簕苋菜、刺苋菜等名。
-
苋菜
概述:苋菜为苋科一年生草木植物苋的茎叶,其嫩苗和嫩茎叶可食用。性味:甘,寒。250克苋菜的营养成分:苋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15.5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29克,粗纤维4克、钙900毫克、磷230毫克、铁17毫克、胡萝卜素9.7毫克、硫胺素0.2毫克、核黄素0.8毫克、尼克酸5.5毫克、维生素C140毫克、维生素E215毫克。
-
凹头苋
拼音名:āoT uXi n别名:野苋菜、光苋菜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凹头苋AmaranthusascendensLoisel.,以全草和种子入药。性味:甘、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用于肠炎,痢疾,咽炎,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毒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土苋菜
别名:篱苋菜、野苋菜、猪母刺、土苋菜来源及产地:苋科植物刺苋AmaranthusspinosusL.的根或全草。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痈。1.治痢疾,肠炎,咽喉肿痛,白带,胆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便血,瘰疬,甲状腺肿。蛇咬伤,煎服并捣敷伤口;臁疮,与桐油同捣烂,敷贴患处。
-
荆芥叶莸
拼音名:JīnɡJi Y Y u别名:边兰、方梗金钱草、野苋菜、半枝莲、倒挂金钟来源:马鞭草科荆芥叶莸Caryopterisnepetaefolia(Benth.)Maxim.生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性味:甘,凉。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利尿解毒。主治中暑,感冒,尿路感染,白带;外伤出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