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汤
主治:产后中风流肿,及妇人阴冷肿痛。用法用量:以水1石,煮盐作汤,纳鸡毛灰着汤中,适冷暖以浴。《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婴孺方》:方名:浴汤组成:莽草3两,丹参3两,肉桂3两,菖蒲半斤,蛇床子2两,雷丸50个。主治:小儿伤寒,寒热不休,不能服药。用法用量:水3升,煮10余沸,适寒温,浴儿。用药禁忌:避阴及目。
-
茱萸浴汤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方名:茱萸浴汤别名:吴茱浴汤组成:杜仲(炒去丝)1两,吴茱萸(汤洗7次)1两,蛇床子1两,丁香皮1两,五味子1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主治: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沥不断。各家论述:《济阴纲目》:夫医者,意也;此外治法,于上热下寒,难服温补之药者宜之。
-
枣根汤
《圣惠》卷九十一:方名:枣根汤别名:枣根浴汤组成:枣树根4两,丹参3两,菊花1两半。主治:小儿五色丹遍身。赤流,变改无常。用法用量:每用2两,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看冷热,避风洗浴。制备方法:上锉细和匀。附注:枣根浴汤(《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医方妙选》。
-
李树叶
《*辞典》:李树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LǐSh 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叶。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平,无毒。①《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痁疾,惊痫,作浴汤。②《滇南本草》:治金疮水肿。③《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镇咳。(《千金方》李叶汤)②治恶刺:李叶、枣叶捣绞取汁,点之。
-
柳白皮
《*辞典》: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LiǔB iP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9.12%鞣质。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古今录验方》)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
-
五仙浴汤
《杨氏家藏方》卷一:方名:五仙浴汤组成:雄黄2两,荆芥2两,何首乌2两,苦参2两,朴消2两。主治:大风毒气。用法用量:上为粗末,用水5升,先浸药3日,次煎数10沸,用如浴汤法。其虫当洗下,将药汤泼弃无入处,却换新衣服。如已肉坏生疮者,炒槐花为末,干掺疮口,其疮自然长肉。用药禁忌:忌房室。
-
苍耳根
①《食疗本草》: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②《医林纂要》:治同苍耳子,作浴汤去风润燥。(《秘传经验方》)③治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风痒臁疮,牙疼喉痹: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经验良方》)⑤治丹毒流火:鲜苍耳草根与叶,煎汤,熏洗红肿处。水煎服或配伍应用。
-
楮叶
《*辞典》:楮叶:出处:《别录》拼音名:ChǔY 别名:构叶(《子母秘录》),谷树叶(《简便单方》),酱黄叶(《生草药性备要》)。(《圣惠方》)②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楮叶捣取汁坎三升,不止再三饮。久衄亦瘥。(《经验良方》)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穀木软叶,晒干为末,入麝香少许,每以黍米大注眦内。煎汤熏洗。
-
溲疏
《*辞典》:溲疏:出处:《本经》拼音名:SōuShū别名:巨骨(《别录》),空木、卯花(《植物学大辞典》)。花瓣5,长圆形,外面被有星状毛;功能主治:①《本经》:主身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可作浴汤。附方: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绝产: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长七枚,泽兰子五台,溲疏二两,藁本一两。
-
枕材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ěnC i来源:为樟科植物大叶钓樟的木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钓樟根皮条。种仁含脂肪油58~药理作用:干、枝的水溶液对兔有祛痰作用,能促进气管对酚磺酞的排泄,并使支气管粘膜充血。性味:《本草拾遗》:味辛,小温,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咳嗽痰饮,积聚胀满,煮汁服之。
-
青本香汤
《千金》卷五:方名:青本香汤组成:青木香4两,麻子仁1升,虎骨5两,白芷3两,竹叶1升。功效:荡邪热,逐毒气。主治:小儿壮热羸瘠。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斗,煮取1斗,稍稍浴儿。附注:本方方名,《千金方衍义》引作 青木香浴汤。
-
李叶汤
处方:李叶不拘多少。功能主治:少小身热。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李叶浴汤”。摘录:《千金》卷五
-
五叶汤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名:五叶汤组成:五叶草不以多少。主治:遍身热市及疮疡等。用法用量:上用水煎3-5沸,作浴汤洗之。《医统》卷六十引丹溪方:方名:五叶汤别名:五叶散组成:枇杷叶、野苏叶、椒叶、苍耳叶、葡萄叶。主治:疝气肿痛。附注:五叶散(《济阳纲目》卷七十六)。
-
莽草汤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莽草汤:处方:莽草3两,滑石3两,冬葵子(炒)3两,瞿麦穗2两,牛膝(酒浸,切,焙)2两,当归(切,炒)2两。功能主治:小儿隐疹。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千金》卷五:莽草汤:处方:莽草半斤,牡蛎4两,雷丸30枚,蛇床子1升,大黄1两。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千金方衍义》引作“莽草浴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