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瓜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或毛叶地瓜儿苗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地瓜:地瓜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秋季采挖。复叶,互生;翼瓣和旗瓣等长,旗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而内弯,与翼瓣等长或过之;
-
甘薯片
概述:薯片是采用红薯切片晒干后,用油炸使其呈膨胀发泡状态。香脆颖人,适应各类消费群体。白薯,又叫地瓜,在北方随处可见,并不觉得新鲜。80克甘薯片的营养价值:1.白薯在医疗上也有很大价值。腹泻经久不愈,可热食烤白薯,起“健牌开胃补虚弱”的作用。小儿消瘦,消化不良,每日适当吃些白薯,可滋补和调养身体。
-
地瓜葛根煎
处方:鲜地瓜100克葛根(干品)50克制法:将地瓜洗净切片和葛根一起,加水适量水煎,去渣。功能主治:发表解肌,解热生津。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用法用量:每日1次。1次服完。摘录:《民间方》
-
地瓜子
出处:《中国药植志》拼音名:D GuāZǐ别名:地萝卜子(《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种子。化学成份:种子含毒鱼和杀虫成分。毒性:地瓜子,民间多用以杀虫,但因误食而中毒者亦曾有报道。8小时发病,均出现呕吐、全身软弱无力及神智昏迷,有的并伴见小便失禁,呼吸困难,体温下降,或呈明显休克状态;
-
地枇杷
桑科植物地瓜的茎叶·《中医大辞典》·地枇杷:地枇杷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的地瓜藤之别名。性味:苦,凉。桑科榕属植物地枇杷的全株·《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枇杷:别名:地瓜藤、地石榴、地胆紫、霜坡虎、地棠果、地板藤来源:为桑科榕属植物地枇杷FicustikouaBur.以全株入药。
-
甘薯淀粉
概述:甘薯淀粉是由甘薯加工而成,质量较差。实验中着力于开发一种甘薯全粉,使其贮藏方便,并延长贮藏时间,这种甘薯全粉可用来做馒头、花卷、面包、糕点、馅料等的配料。
-
豆薯
概述:豆薯,别名沙葛、凉薯、地瓜。豆薯属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种子及茎叶含鱼藤酮,对人畜有毒,不能食用,但可提取杀虫剂。豆薯的别名:晾薯、土瓜豆薯的营养价值:1.豆薯食用部分为肥大的块根,含丰富的水分、碳水化合物,富含糖类、蛋白质,及一些矿物质、维生素等;
-
地瓜果
《*辞典》:地瓜果: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D GuāGuǒ别名:地郎果(《贵州民间药物》),地枇杷果(《贵州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地瓜的果实。夏季采取尚未成熟的果实,晒干。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散毒,祛风除湿。附方:①治梅毒:地瓜果一两,野枇杷一两,大麦冬五钱,小麦冬七钱。
-
地石榴花
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D Sh LiuHuā来源:为桑科植物地瓜的花。功能主治:治遗精,滑精。用法用量:地石榴花三至五钱。水煎服。摘录:《*辞典》
-
地瓜儿
概述:地瓜儿为中药名,出自《救荒本草》,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功在活血,益气。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化学成分: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Lycopose)、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
地板藤
概述:地板藤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的地瓜藤之别名。别名:地枇杷、地石榴、地板藤、霜坡虎。来源及产地:桑科植物地瓜FicustikouaBur.的茎叶。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咳,消肿。1.治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水肿,尿路感染,白带,风湿痹痛。
-
地蚕子
概述:地蚕子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笋之别名。别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功在活血,益气。主治吐血,衄血,产后腹痛,带下。化学成分: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Lycopose)、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
凉薯
别名:葛薯、地瓜、凉瓜、地萝卜、沙葛、豆薯来源:豆科凉薯Pachyrrhizuserosu(L.生境分布:长江以南各省。性味:块根:甘,微凉。功能主治:块根:止渴,解酒毒。慢性酒精中毒:鲜块根拌白糖吃。种子有毒,可作杀虫剂,对防治烟、甘蔗、棉蚜虫有效。8两,种子适量用醋煮,取汁外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