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叶粥
《民间方》:荷叶粥:处方: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制法: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升发清阳,止血,降血压,降血脂。功效:升清、消暑、化热、宽中、散瘀。主治:暑热、水肿、瘀血症。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肥胖症,以及夏天感受暑热,头昏脑胀,胸闷烦渴,小便短赤者。
-
菊花苗
《*辞典》:菊花苗:出处:《得配本草》拼音名:J HuāMi o别名:玉英(《金匮玉函方》)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幼嫩茎叶。同花浸酒(加南枣、杞子更妙)治头风眩晕欲倒。作羹、煮粥亦可。附方:①治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白菊苗,捣末。(《遵生八笺》菊苗粥)③治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
羊脊骨粥
处方:大羊脊骨1具,青小米100克,食盐适量。再将青小米洗净后,加入羊骨汁内煮粥。适用于阴虚不足,虚劳瘦弱,肺劳咳嗽,皮肤、毛发憔悴等症。摘录:《养老奉亲书》《圣惠》卷九十七:组成:羊连尾脊骨1握,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菟丝子1分(酒浸3日,晒干,别捣末),葱白3茎(去须,切),粳米3合。
-
粳米桃仁粥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粳米桃仁粥:处方:粳米70克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功能主治:治上气咳嗽,胸膈伤痛,气喘。用法用量:上二味煮粥,空腹食用。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圣惠》卷九十六:方名:粳米桃仁粥组成:粳米2合,桃仁1两(去皮尖双仁,研)。用法用量:以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之。
-
附子粥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附子粥:处方: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干姜30克(炮裂,锉)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末。主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冷痢,或因大汗出及大吐大泻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脉微细无力,阳气衰弱的危重病人。
-
生芦根粥
2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制法:取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粥欲熟时加入生姜,稍煮即可(煮粥宜稀薄)。适用于妇女妊娠阻以及一切高热引起的口渴心烦、胃热呕吐或呃逆不止等症。摘录:《食医心鉴》《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食医心鉴》:组成:生芦根1两(净洗),红米1合。
-
山萸肉粥
处方:山茱萸肉15~适用于肝肾不足、带下、遗尿、小便频数等。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痠,遗精,遗尿,小便频数,虚汗不止,肾虚带下。用法用量: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用药禁忌:在发热期间,或小便淋涩的患者,均不可服食。
-
杏仁粥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聚》卷一八四:组成:杏仁1两(去皮尖)。五痔下血不止。《圣济总录》卷一八八:方名:杏仁粥组成: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后,入黄牛乳3合,搅和,滤取汁),大枣(去核)7枚,桑根白皮(锉)1两,人参1两,生姜(切片)半两,粳米(净洗)3合。
-
葱粥
《圣惠》卷九十六:葱粥:处方:葱白10茎(去须,切),黄牛乳3合,粳米3合。功能主治:五淋,小便赤涩,脐下急痛。摘录:《圣惠》卷九十六《圣济总录》卷一八八:葱粥:处方:葱白14茎(细切),牛酥半两。功能主治:润降邪火,静心养性,固本调元。主治:伤寒服葱豉汤后未得汗者。主治:妊娠数月未满损动,及产后血运。
-
眉豆
眉豆的别名饭豇豆、米豆、饭豆、甘豆、白豆眉豆的食用量每餐约30克眉豆的营养价值1.眉豆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蛋,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补充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免疫力;2.眉豆所含维生素B1能维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肠道蠕动的功能,抑制胆碱酶活性,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
鸭粥
处方:青头雄鸭一只粳米适量葱白3茎制法:青鸭肉切细煮至极烂,再加米、葱白煮粥;功能主治:补益脾胃、利水消肿,滋阴血。用法用量:每日2次,空腹温热食。7天为一疗程。注意:阴虚脾弱大便泄泻病人不宜选用。摘录:《肘后备急方》
-
牛蒡粥
处方:牛蒡根30克(或牛蒡子打碎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牛蒡根煎汁去渣取汁100克;功能主治: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适用于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麻疹透发不快。注意:小儿气虚、腹泻者慎用。主治:疮肿,小儿心脏积热,烦躁恍惚。制备方法:净洗,煮令烂,于盆中研令细,去筋脉,汁中即下米煮粥。
-
生姜粥
《圣惠》卷九十六:组成:生姜半两(湿纸裹煨熟,细切),白面(可拌姜令足)。主治:中老年人脾胃虚寒,呕吐清水,腹痛泄泻,感受风寒,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气管炎肺寒喘咳。若用于风寒感冒,去大枣,加葱白同煮粥。《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生姜(去皮细切研)1两,枇杷叶7片(拭去毛,炙,为末)。
-
小米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主治胃气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泻。3.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5.中医认为小米粥表面漂浮的一层“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可以代替参汤;(陈粟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
-
鲫鱼粥
《圣惠》卷九十七:鲫鱼粥:处方:鲫鱼肉1斤,粟米3合(别煮粥)。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脐下痛,不下食。功能主治:和脏腑。主老人赤白痢,刺痛,不多食,痿瘦。用法用量:上相和煮作粥,下五味,椒、酱、葱调和。摘录:《养老奉亲》《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方名:鲫鱼粥组成:鲫鱼1斤半,红米3合。
-
青风内障·肝气郁结证
定义:青风内障·肝气郁结证(bluewindglaucoma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眼珠胀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抱 深红,头眼剧痛,视力剧降,全身尚有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青风内障证候。治疗:治法:青风内障·肝气郁结证治宜清热疏肝。
-
天门冬粥
《药粥疗法》引《饮食辨录》:组成:天门冬15-20g,粳米50-100g,冰糖少许。功效:滋阴润肺,生津止咳。主治: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少口干,及肺阴不足,肺虚有热,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以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的肺结核患者。以3-5日为1疗程,间隔3日再服。用药禁忌:虚寒腹泻及外感风寒咳嗽者,均不宜用。
-
桑仁粥
《药粥疗法》引《粥谱》:方名:桑仁粥组成:桑椹子20-30g(鲜者30-60g),糯米2两或加冰糖少许。主治:肝肾血虚,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耳鸣腰痠,须发早白,及肠燥便干。药理作用:据近代研究,桑椹含糖、鞣酸、萍果酸,及维生素B1、B2、C、A、D和胡萝卜素。各家论述:桑椹味甘性寒无毒,入肝肾经,有滋补肝肾。
-
砂仁粥
再将大米淘洗后,放入小锅内,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砂仁末,稍煮即可。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功效:醒脾胃,通滞气,散寒饮,温肝肾。主治:呕吐,腹中虚痛,上气咳逆,胀痞。脾胃虚寒性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脘腹肿满,食欲不振,气逆呕吐。用法用量:先以粳米煮粥,待粥成后,调入砂仁细末服。
-
高良姜粥
《圣惠》卷九十七:高良姜粥:处方:高良姜3两(锉),羊脊骨1具(捶碎)。功能主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霍乱,吐利腹痛。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食医心鉴》《圣惠》卷九十六:方名:高良姜粥组成:高良姜半两(锉),粳米2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
-
山药粥
《饮膳正要》卷二:方名:山药粥组成:羊肉1斤(去脂膜,烂煮熟,研泥),山药1斤(煮熟,研泥)。主治:虚劳骨蒸,久冷。用法用量:上药入肉汤内,下米3合,煮粥。空腹食之。《遵生八笺》卷十一:方名:山药粥组成:淮山药(为末)4份,米6份。补下元,固肠止泻。
-
赤小豆粥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赤小豆粥:处方:赤小豆、粳米。功能主治: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用法用量:先将赤小豆煮,滤去汁不用,将豆、樟柳头、大白陈米煮粥,若得大樟蓼尤妙,无亦可,候粥7分熟,却入黄丫鱼与獖猪腰同煮,觉鱼与猪腰皆熟,方入烧盐吃之。
-
乳粥
《臞仙活人方》卷上:方名:乳粥组成:黄牛乳。功效:补虚羸,止烦渴,除风热,润皮肤,养心肺,解诸热风毒,大助元气。用药禁忌:水牛乳不用。用法用量:煮粥半熟,去汤,下人乳汁代汤,煮熟,置碗中,加酥油1-2钱(无酥亦可),旋搅食之。《医统》卷八十七:方名:乳粥组成:牛羊乳5合,白晚米5合(洗净,控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