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
拼音名:Sh 别名:柿子、朱果来源:本品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kakiL.f.,以果、根、叶入药,柿饼也供药用。性味:果:甘,寒。功能主治:果:润肺生津,降压止血。用于肺燥咳嗽,咽喉干痛,胃肠出血,高血压病。根:清热凉血。用于吐血,痔疮出血,血痢。叶研粉每服1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柿煎散
《活幼心书》卷下:方名:柿煎散组成:白菊花1两,绿豆壳1两,谷精草1两。主治:小儿痘疮后,目生翳膜。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干柿1枚,粟米泔汁1大盏,慢火煎干,去滓,食后临睡只吃柿肉,1日3枚,倍加尤好。或用煮过柿子去核,薄切,焙为细末,抄半钱,温米泔水调服,不拘时候。
-
野柿花
别名:山柿子来源:柿树科野柿花DiospyrosmorrisianaHance,以果、叶、茎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状:根含7-甲基胡桃醌、君迁子醌、异柿醌、双异柿醌等。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收敛。主治食物中毒,腹泻,赤白痢疾;外用治水红烫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柿蘸散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方名:柿蘸散组成:不蛀皂角1锭(去皮弦)。主治:喘嗽久不愈。用法用量:每用1字,临睡用干柿蘸嚼吃下。如无干柿,以白砂糖代之。制备方法:劈作两片,安子,每孔内入去皮巴豆1粒,以线扎定,童便浸1宿,火上炙干,为细末。用药禁忌:忌汤水诸物。
-
白菊花散
处方:白菊花1两,绿豆皮1两,谷精草(去根)1两,夜明砂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疮痘入眼及生翳障。用法用量:3岁1钱,加干柿1个,生粟米泔1盏,共1处煎,候米泔尽,只将干柿去核食之,不拘时候,1日可3枚;摘录:《普济方》卷四○四
-
灯心汤
处方:灯心、干柿各等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热淋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七
-
干柿散
处方:干柿不拘多少(焙干,烧存性)。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肠风脏毒,肠澼。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饮调下。摘录:《古今医鉴》卷八
-
柿灰散
处方:干柿3枚(烧存性)。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便血淋。用法用量:陈米饮调服。摘录:《本草纲目》卷三十引《叶氏方》
-
黑塔子叶
《*辞典》:黑塔子叶: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HēiTǎZǐY 来源:为柿科植物福州柿的叶。功能主治:鲜叶捣泥(干叶打粉)敷冷结子疮,鱼口、汤火烫伤。摘录:《*辞典》
-
柿木皮
《*辞典》:柿木皮: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Sh M P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柿蒂条。功能主治:治下血及汤火伤。附方:①治下血不止:柿木皮,暴干更焙,筛末。米饮和二钱匕服之。(《本草图经》)②治汤火疮:柿木皮,烧灰,油调敷。
-
柿皮
《*辞典》:柿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h P 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外果皮。功能主治:贴疔疮、无名肿毒。摘录:《*辞典》
-
柿皮散
《普济方》卷二一二:方名:柿皮散组成:柿木皮(大柿亦可用,晒干更焙)。主治:脓血不止,上充下脱。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柿汤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方名:柿汤组成:干柿1个。主治:产后呕逆,气乱心烦。用法用量:水1大盏煮熟,热呷。温即再暖,令热呷吃。制备方法:上切。
-
茹橘饮
《金鉴》卷四十七:方名:茹橘饮组成:竹茹3钱,橘红3钱,干柿1枚。主治:产后呃逆,发热面红,小便赤色。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藤黄属
中文名藤黄属拼音名tenghuangshu拉丁名Garcinia中国植物志50(2):89属下物种版纳藤黄、长裂藤黄、大苞藤黄、大果藤黄、大叶藤黄、单花山竹子、菲岛福木、广西藤黄、红萼藤黄、尖叶藤黄、金丝李、兰屿福木、岭南山竹子、莽吉柿、木竹子、怒江藤黄、山木瓜、双籽藤黄、越南藤黄、云南藤黄、云树
-
干柿粥
处方:干柿3枚(细切),粳米3合。功能主治:耳聋及鼻不闻香臭。用法用量:于豉汁中煮粥。空腹食之。摘录:《圣惠》九十七
-
柿花
《*辞典》:柿花: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h Huā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原形态:形态详柿蒂条。功能主治: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