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此种生理活动现象称为交互抑制。例如,当某一肢体的屈肌收缩时,同肢的伸肌则松弛,这是由于同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一方面使屈肌中枢发生兴奋,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
-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产生的中枢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上述神经元2的末梢由于先发生去极化而使动作电位幅度变小,从而使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神经元3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变小(仅为5mV左右),导致神经元3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呈现了抑制效应。
-
交互抑制法
概述: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它应用“抗条件作用”原理以解除病人的与焦虑有联系的神经症等行为问题。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类似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4.消退:新条件反射建立后,若仅继续给予条件刺激,原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下降,直到消失。
-
系统脱敏疗法
概述: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它应用“抗条件作用”原理以解除病人的与焦虑有联系的神经症等行为问题。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类似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古代也有运用。4.消退:新条件反射建立后,若仅继续给予条件刺激,原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下降,直到消失。
-
冲击疗法
概述:冲击疗法,又称“情绪充斥法”,与“爆破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可通称为“暴露疗法”。这种强化被称作“负强化”。认知行为治疗者们认为,恐怖症病人的恐惧反应是以错误的认识和诱发焦虑的自我暗示为中介的,正是由于病人对刺激物作出与它的性质不相称的错误判断和评价,才导致他对该刺激物产生不必要的恐惧。
-
体温调节中枢
如在胸部较上段横切脊髓,动物抗寒力稍强,但体温仍不恒定。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如感染性发热初期的寒颤现象,按调定点学说可解释为感觉性发热是下丘脑神经原受到热源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调定点数值之故。
-
心血管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统称为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交感中枢位于延髓腹外侧部,分别通过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心和血管的活动。心血管中枢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称为紧张性活动,包括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并存在交互抑制现象。
-
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是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如针刺、热烫等),该肢体的屈肌强烈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出现屈曲反应,以使该肢体脱离伤害性刺激,此种反应称为屈肌反射。这种相对的固定关系为脊髓反射的特征,也是兴奋和抑制交互影响脊髓不同运动神经元的结果,这种神经支配的关系称为交互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