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呈细长形,由胞体向外侧伸出的细长杆状突起称视杆,分内、外两节。外节细长,其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膜盘。膜盘有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能感受暗光或弱光。视紫红质的合成需要维生素A的参与,因此维生素A缺乏时,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产生夜盲症。
-
暗适应
暗适应是由于在亮处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剩余量少,不足以产生兴奋,待到暗处视紫红质再合成增强,绝对量增多时,暗视觉才逐步恢复。为明适应的对应词。暗适应的时间进程,对人来说可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加以精确测定。先天性夜盲人的视网膜缺乏视杆细胞,适应曲线为纯圆锥型的,与光线只射到黄斑处者相似。
-
视紫红质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A,而必须由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缺乏患者,傍晚暗处看不清物体。但目前已提取出一种感光色素,即由只含视锥细胞的鸡的视网膜中提取出的视紫蓝质(iodopsin),其光谱吸收峰值位置相当于红色光区,它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体,与视紫红质的差别仅在视蛋白略有不同。暗适应到20~
-
视野
上述现象进一步证明了视锥细胞具有色觉,视杆细胞只有光感觉,而视锥细胞确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部。双眼视野的范围比单眼视野大。同一被检眼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视标检查,所得视野范围不同,正常视野以白色最大(3毫米视标),其颞侧为90℃,鼻侧为60℃,下方为70℃,上方为55℃,蓝、红、绿依次递减10℃左右。
-
全色盲
此种色盲极为罕见,只占人口的0.002~全色盲者只能看见非彩色,而不能辨别任何颜色。他们把光谱看成是一条明暗不同的灰色带,他们根据明度辨认物体。它主要靠视杆细胞起作用。后天性的全色盲主要是由视神经炎症造成锥体细胞功能丧失。其中央视觉、视敏度及光谱敏感度曲线基本上正常,只是不能分辨颜色。
-
撤光因素
在脊椎动物的视神经纤维,对网膜连续进行光刺激,兴奋可被抑制而完全无反应,但当撤光(off)数秒钟,便有明显的冲动释放(撤光效应),撤光因素即指此撤光释放型而言。一般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可带来冲动频率(周波数)的增加(埃得里安定律),最高周波数,猫的给光因素是200赫兹,同样给光-撤光因素为400赫兹。
-
撤光纤维
在脊椎动物的视神经纤维,对网膜连续进行光刺激,兴奋可被抑制而完全无反应,但当撤光(off)数秒钟,便有明显的冲动释放(撤光效应),撤光因素即指此撤光释放型而言。一般刺激光强度的增加,可带来冲动频率(周波数)的增加(埃得里安定律),最高周波数,猫的给光因素是200赫兹,同样给光-撤光因素为400赫兹。
-
视觉
视觉(vision)是指光作用于眼通光体器官,使其感受器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神经系统加工后产生的感觉。眼受光线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视中枢而获得主观感觉。中国约有盲人400~其失明原因分别为角膜损伤、眼内压升高(青光眼)、晶状体混浊(白内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觉传导通路或视中枢的损害。
-
颉颃色说
颉颃色说opponent-colortheory是由赫林(K.E.K.Hering,1878)所倡导的关于人的色觉机制的假说。基于白与黑以及补色相互间的颉颃感觉,还有红绿色盲、黄蓝色盲的存在,而设想在视网膜内有三种视觉物质,并认为色感觉是由于它们的异化(分解)和同化(再会成)而产生的。
-
夜盲症
夜盲症是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的重症表现。主要症状为白天视觉几乎正常,黄昏时光线渐暗则视物不清。因麻雀等某些鸟类系先天夜盲,故又名“雀目”、“雀盲”、“雀目眼”。VA缺乏引起夜盲的主要机理如下:视网膜上有在强光下产生颜色感觉的视圆锥细胞和在弱光下产生暗视觉的视杆状细胞。
-
瞳孔
瞳孔指虹膜中间的开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事实上,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况下是靠视网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来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处起作用的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处起作用的视锥细胞大得多,因此在暗处看物,只需进入眼内光量适当增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