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腺炎病毒属
部分成员的未编辑mRNA在P位置编码P蛋白,在其它位置编码NS1(V)蛋白。
-
副粘病毒科
病毒囊膜上有2种糖蛋白突起和1种基质蛋白(M),糖蛋白突起的长度一般为8-12nm,其中有1种糖蛋白突起在副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中具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称为HN。在麻疹病毒中仅有血凝素活性,称为H蛋白。如呼吸道病毒属的仙台病毒有6个基因,腮腺炎病毒属SV5有7个基因,肺病毒属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有10个基因。
-
呼吸道病毒属
病毒具有6个转录因子。未编辑PmRNA编码P和C,而G核苷酸插入PmRNA转录本进入VORF,本属成员的相应蛋白高度亲缘,它们与麻疹病毒属成员的相应蛋白中度亲缘,与腮腺炎病毒属成员相应蛋白亲缘性低。
-
流行性腮腺炎的眼部表现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腮腺肿大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持续5~7天后消退。儿童感染腮腺炎,眼部可部分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或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外肌麻痹、泪腺炎及视神经炎。
-
腮腺炎病毒
MuV分类类型:种分类: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粘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腮腺炎病毒关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早在公元前640年中国就有记载,中医称作“痄腮”、“大头瘟”、“蛤蟆瘟”等。
-
MuV
MuV分类类型:种分类: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粘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腮腺炎病毒关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副黏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早在公元前640年中国就有记载,中医称作“痄腮”、“大头瘟”、“蛤蟆瘟”等。
-
禽副黏病毒属
本属成员间的序列相关性大于与其它属成员间的相关性,但与腮腺炎病毒属亲源关系较近。禽副黏病毒与腮腺炎病毒的主要区别是,禽副黏病毒P‘VmRNA的实际拷贝编码P,其编辑形式编码V,禽副黏病毒没有SH基因,所有成员都缺少C蛋白ORF。病毒P蛋白呼吸道病毒和麻疹病毒较小,包括NDV在内的禽副黏病毒对禽类有明显的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