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从化合物结构来看,有典型离子键的化合物(如强碱和大部分盐类),以及那些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离子化的强极性键化合物(如硫酸、硝酸、盐酸等强酸)都属于强电解质。例如,氟化氢是弱电解质。氢氟酸是相当弱的酸,在稀溶液中仅发生部分电离。
-
电离度
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发生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分子总数(包括已电离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叫做电离度。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Ki可以通过下式换算:式中C是溶液的浓度。强电解质在稀溶液中完全电离(α=100%)。但是,由于离子浓度大,离子间距离小,强烈的静电作用限制离子的自由移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从化合物结构来看,有典型离子键的化合物(如强碱和大部分盐类),以及那些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离子化的强极性键化合物(如硫酸、硝酸、盐酸等强酸)都属于强电解质。例如,氟化氢是弱电解质。氢氟酸是相当弱的酸,在稀溶液中仅发生部分电离。
-
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是指加入溶液中能控制pH或氧化还原电位等仅发生可允许的变化的溶液。例如,往HAc溶液中加入NaAc,由于Ac-离子浓度增大,使平衡向生成HAc的一方移动,结果就降低了HAc的解离度。NaAc是强电解质,完全解离,因而溶液中HAc和Ac-的浓度都较高。由于Ac-同离子效应,抑制了HAc的解离而使H离子浓度比未加NaAc时要小得多。
-
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跟该电解质具有不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增大,这种现象叫做盐效应。在0.1mol/LHAc溶液中加入0.1mol/LNaCl溶液,氯化钠完全电离成Na和Cl-,使溶液中的离子总数骤增,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增强。
-
离子的活度
离子的活度是对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校正。校正后的浓度叫做有效浓度,也叫做离子的活度。因而通电时这种有“牵挂”的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减小,离子的导电功能跟自由离子相比降低了。在弱电解质溶液中,浓度跟活度值十分接近,在精度要求不高的计算中,用离子的浓度就可以了。
-
电离方程式
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NaOH=NaOH-或NaOH→NaOH-硫酸是强电解质,一级电离完全,而二级电离不完全(K2=1.2×10-2),所以硫酸的电离方程式是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个别盐类)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分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电离平衡。
-
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跟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可以降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这种叫做同离子效应。这可用同离子效应解释:由于在酸性溶液中H离子对氢硫酸的解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氢硫酸解离降低,S2-离子浓度很小,所以不能产生MnS沉淀。弱碱在水溶液中也存在解离平衡和同离子效应。
-
离子方程式
例如,AgCl-=AgCl↓能表示硝酸银跟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反应,还可以表示任何可溶性银盐跟任何可溶性氯化物(或盐酸)之间的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易溶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弱电解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都用化学式表示,再删去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
-
电离平衡常数
弱电解质AB在水溶液里达成电离平衡后,溶液中电离出来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A]·[B-])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AB])的比值,叫做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电离表示。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硫酸是强电解质,但它在水溶液中是分级电离的。
-
强碱中毒
概述:强碱主要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碳酸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铵及碳酸钠、氟化钠等。4.皮肤灼伤时,争取在现场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30min以上,后用3%硼酸溶液或2%醋酸溶液持续湿敷,以中和剩余碱液。切忌在冲洗前使用中和剂,以免产生中和热加重灼伤。出现喉头水肿而呼吸困难应早做气管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