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行为
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违法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对于犯罪行为的研究,除了包括严格的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以外,还包括:(1)虽然主体不是出自故意或过失,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亚文化因素可分为四种形态:语言形态;个体犯意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转化,但并未完全摆脱无序状态。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中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不良等。
-
品行障碍
(3)生化改变:对有冲动、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的个体的精神生化研究多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HT及其两种代谢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和单胺氧化酶(MAO)上。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
-
犯罪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机制指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内化机制)与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外化机制)两个方面。但是,这种内外化机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衔接、渗透,相互作用的。内化过程中包含有若干消极行为和活动,这实际上是不良个性倾向的外化。外化过程中的犯罪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反馈,又是再一次内化。
-
犯罪动力定型
犯罪动力定型又称犯罪习惯,是行为人犯罪行为的实施成了一种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它是由于行为人犯罪的多次得逞而强化了的犯罪心理,并使犯罪行为定型化。犯罪动力定型形成的标志是:行为人一有欲念或遇犯罪刺激,就有实施犯罪行为的冲动,几乎看不到正确意志和良心的作用,很少有顾虑和不安,犯罪意志十分顽固。
-
犯罪中止心理
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因担心犯罪行为败露,受到刑罚惩罚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自我心理强制;
-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心理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社会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B 类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犯罪主体的行为形态
犯罪主体的行为形态指由犯罪人不同的犯罪行为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犯罪形态。它是掌握犯罪行为的重要方法,取得犯罪信息的重要来源。从犯罪主体行为形态上可掌握犯罪类型,确立侦察依据;探索其特定的因果关系获取犯罪信息;分析犯罪行为方式;认识犯罪主体采取手段、方法的全过程;了解被侵害程度、证实犯罪。
-
犯罪行为发生模式
从犯罪心理形成到犯罪行为发生,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可划分为五种模式:(1)渐变的犯罪模式。行为人在接触犯罪机遇前并无犯罪意图,接触后才渐次或突然起意而犯罪。行为人不存在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犯罪结果不是他所期望的,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在特定情况下由于过失而造成犯罪。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②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等对人格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1.精神分析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传统治疗方法,其中自体心理学集中于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理解,客体关系理论则更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
犯罪中心理
犯罪中心理即对实施犯罪时的心理活动研究。它包括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的情绪-情感体验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如紧张、恐惧、兴奋等情绪下对犯罪现场的心理反应,在遇到犯罪目标变化、或出现意外阻碍情况下的心理反应等;还有犯罪人自身的智力、技能、性格等对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
-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指促使行为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派生指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与情境,从而萌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称为犯罪动机的派生。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标志着主体犯罪心理结构的解体。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犯罪心理类型化
犯罪心理类型化是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分类标准和理论。二是按犯罪行为分类,一般有按刑法规定的标准罪名分类;按犯罪实施形态分类(如预谋、机遇、冲动犯罪等);近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多主张多元分类法,即按欲求指向性和犯罪动机分类,可分为物欲型、性欲型、情欲型、信仰型、集合型等犯罪类型;
-
犯罪心理外化机制
犯罪心理外化机制是行为将犯罪心理转化为犯罪行为的机制。它在刺激、情境与犯罪行为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是指自我监督机制(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对行为的调控),认知判断机制(权衡利害得失),欲求及情绪强度机制和意志努力机制。(3)动机斗争的选择,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决意。
-
犯罪体验
犯罪体验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及犯罪后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因犯罪失败,阻碍了犯罪人的畸形需要,使其产生恐惧、紧张、仇恨、愤怒、沮丧等内心体验。前者使犯罪需要强化,使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犯罪行为逐步演化为动力定型;
-
犯罪再现
犯罪再现指在刑事侦察中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复原犯罪过程和犯罪行为。犯罪再现体现了侦察人员丰富的再造想象力,将判定犯罪性质并查找犯罪人。但它只是犯罪人心理和行为在侦察人员认识上的再现,不可能与原来的犯罪行为完全同一,尚须调查验证。
-
犯罪模仿
犯罪模仿指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方法、犯罪手段、犯罪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的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主体模仿榜样的犯罪行为获得成功,满足了某些需要,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使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得到强化。
-
犯罪方式
犯罪方式指犯罪主体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犯罪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将犯罪方式划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4)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组织形式,将犯罪方式划分为单独的犯罪方式和共同的犯罪方式。
-
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
为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严厉打击买卖精子、买卖卵子、代孕、伪造和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现制定本工作方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共同犯罪心理
共同犯罪心理指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一般的合作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犯罪;聚众犯罪以及黑社会形式的犯罪。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以日常消费的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全链条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提升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
-
反应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反应性依恋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有限的正性情感;在与照料者的互动中,表现出无法解释的烦躁、悲伤或恐惧。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让儿童远离不良的养育环境,接受悉心照料,建立起儿童与照料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指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
-
品行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品行障碍患者常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等。经典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可以用于品行障碍的治疗。目前很少有设计良好的关于品行障碍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的证据相对最多,丙戊酸钠或锂盐可作为第二线或第三线的治疗选择。
-
犯罪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因素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体因素之一。犯罪心理因素主要有: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精神空虚和颓废。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强烈。情绪障碍,如冷酷、易冲动、粗暴、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意志薄弱、易受暗示、自卑感强、自制力差;
-
犯罪心理预防
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采取的削弱和排除犯罪动因,防止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则、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根本方针。基本原则是:坚持犯罪心理矫治和犯罪心理预防结合,群众预防与专业机关工作结合,综合性预防与个体的免疫性和矫治性预防结合。
-
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未作为药品生产和使用,具有成瘾性或者成瘾潜力且易被滥用的物质。各级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对于情况紧急、不及时列管不利于遏制危害发展蔓延的,风险评估和列管工作应当加快进程。
-
犯罪前心理
犯罪前心理即对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对犯罪心理形成产生影响的诸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犯罪行为前动机发生的研究,如:对犯罪目标的选择、观察、预谋思考等;不良情绪的积累、演变;犯罪的动机冲突;不良个性的形成等都成为犯罪前心理的研究内容。
-
犯罪情境
犯罪情境指诱发行为人突然发生犯罪行为的外界刺激。行为人事先无犯罪预谋,但由于个人某些方面心理失调或个性缺陷,无意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犯罪动机和行为。被侵害物的经济价值和可用价值。(2)作案现场的时空条件,即易作案的时间和地点。(3)在场其他人,包括在场其他人的情绪、气氛、语言和行为。
-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在预备犯罪以及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1)犯罪的预备心理占居主导地位。在预谋性犯罪中,犯罪人还要进行一系列观察、思维、推理、判断活动。兴奋与自信心理;紧张、恐惧心理;愤怒、仇恨、嫉妒等情绪。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犯罪成功后的满足感;
-
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它对强化犯罪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客观情势和条件,捕捉着手实施行为的动机,能反映作案人的性格和意志特征,从而确定其是仓促行事或犹豫不决的偶犯,还是老练狡猾的惯犯,犯罪决意一般是指行为的决定阶段,但也有把它扩大到行为的执行阶段的意见。
-
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
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指犯罪人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习惯定型化,犯罪行为多方向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初犯到惯犯,偶一失足到犯罪职业化的过程。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由于增加了犯罪体验,受犯罪环境、气氛以及团伙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一种恶性趋势。(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
攻击行为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学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3)教儿童学会控制敌意性攻击冲动。
-
反应性依恋障碍
概述: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attachmentdisorder,RAD)是指由于生命早期被忽视或虐待,基本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得患儿不能与父母或者照料者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从而表现为社会关系形式的持续异常,伴有相应的情绪障碍,并与环境变化有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有限的正性情感;
-
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规定(试行)
(二)有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四)项情形的生产经营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除吊销或者撤销其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或者其他资格外,生产经营者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但是根据《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三条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七十五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
-
专家证词
专家证词(ExpertTestimony)是心理学家在司法界对犯罪人员审讯过程中所作的一些检验材料及提供的证词。他认为心理学对于错觉、证人的记忆、犯罪行为的侦察、不真实的招供、催眠术和预防犯罪等都有帮助,应该引起司法界的重视并使之进入法律领域。闵斯特伯格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虽然还不成熟,但毕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
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行为,做到烧熟煮透食品、分开存放生熟食品、彻底清洗消毒餐具用具、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配送食品等。定期对大宗食品原料、餐用具清洗消毒效果等进行检验检测。规范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行为,加强食源性疾病信息通报。
-
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管理办法
第三章机构人员:第九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本辖区内现有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分布状况和需求,结合辖区内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规划维持治疗机构的数量和布局,并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二)按规定参加维持治疗相关培训;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遗体处置工作指引(试行)
公安机关负责对运输遗体的车辆优先给予通行便利,依法查处遗体转运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由所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规定,对遗体进行消毒、密封,密封后严禁打开。(三)手续交接。(八)环境消毒。(九)信息管理。
-
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以下简称司法鉴定人),是指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中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四)年度检验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
笹川医学奖学金
笹川医学奖学金是1986年由卫生部和日本财团在北京签署的为期十年的医学奖学金项目。3)索取指定申请书的方法:请从以下网页下载。外国医师、外国齿科医师须取得“临床修练”许可,在厚生劳动大臣批准的临床修练指定医院,在获得厚生劳动大臣认定的临床修练指导医、指导齿科医的实地指导、监督下,进行临床医疗的研修活动。
-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指犯罪者因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误而形成的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亦称不健全人格。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5)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并采取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不能抑制消极减力情绪的滋生蔓延;(8)缺少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10)具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智力和特殊能力。
-
犯罪征兆
犯罪征兆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前的某些征候、苗头或异常表现。掌握犯罪征兆的途径:掌握犯罪征兆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观察、谈话、活动产品分析、调查访问、心理测验等方法,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人际关系、精神状态、语言行为、对物质或对异性追求、学习、工作和劳动等诸方面的异常表现。
-
犯罪危险期
(3)性的生理成熟与性意识萌发带来的性生理欲求和心理上的紧张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4)强烈的求知欲与辨别能力之间的矛盾;(5)内部心理结构的矛盾。如认识与情感、认识与意志、认识与行为的矛盾等。如果个体在此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良,则容易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而形成违法犯罪心理,发生犯罪行为。
-
犯罪未遂心理
犯罪人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障碍,未能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称犯罪未遂。此时,犯罪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知难而退,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企图重新着手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指犯罪人在作案现场遗留下来的反映其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的踪迹。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旨在发现:(1)犯罪人作案的方式,技术和作案习惯;(2)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状态;(3)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常态还是变态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比较完整地再现犯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