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痘病毒科
浮力密度受渗透作用影响,在稀释缓冲液中为1.16g/cm3,蔗糖中为1.25g/cm3,氯化铯中为1.30g/cm3。一般而言,病毒粒子感染性对普通去污剂、氯仿、氧化剂和高于40C的高温敏感。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包括正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和亚塔痘病毒属。
-
MPXV
MP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猿猴痘病毒猴痘病毒的发现和传播史:2003年5月,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三个州接连发现“猴天花”患者。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追踪调查,目前美国猴痘患者几乎都密切接触过一种名为“草原犬鼠”的宠物,这是美国中西部平原上常见的野生啮齿动物。
-
猿猴痘病毒
MP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猿猴痘病毒猴痘病毒的发现和传播史:2003年5月,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三个州接连发现“猴天花”患者。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追踪调查,目前美国猴痘患者几乎都密切接触过一种名为“草原犬鼠”的宠物,这是美国中西部平原上常见的野生啮齿动物。
-
口疮病毒
ORF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口疮病毒GeneBank编号:[M30023]基本特性: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羔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病理变化: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
-
黏液瘤病毒
MY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黏液瘤病毒黏液瘤病毒基本特性: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兔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热、粘膜肿胀以及在皮肤上出现由粘液组织构成的肿瘤。然而,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
-
MYXV
MYX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黏液瘤病毒黏液瘤病毒基本特性: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兔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征是发热、粘膜肿胀以及在皮肤上出现由粘液组织构成的肿瘤。然而,这种病毒一旦感染欧洲兔,死亡率几乎达百分之百,它的天然传播媒介是蚊子。
-
ORFV
ORF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口疮病毒GeneBank编号:[M30023]基本特性:羊传染性脓疱又名羔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羔羊最易感。病理变化: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
-
禽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禽痘病毒属英文名称:Av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基本特性:禽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30nm×280nm×200nm,一般对乙醚抗性。病毒表现广泛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在禽培养细胞中生产性生长,但在哺乳动物和哺乳动物细胞系中没有检测到生产性生长。
-
山羊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山羊痘病毒属英文名称:Capr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基本特性:山羊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00nm×27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约为145kbp,种间有广泛DNA交叉杂交。病毒能通过节肢动物媒介机械性传播,或通过直接接触和传染物传播。
-
野兔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野兔痘病毒属毒株英文名称:Lepor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野兔痘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基本特性:野兔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对乙醚敏感。黏液瘤和纤维瘤病毒在其自然宿主中引起局部良性肿瘤,但黏液瘤病毒在欧洲兔中引发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
软疣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软疣痘病毒属英文名称:Mollusci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软疣痘病毒属软疣痘病毒属基本特性:软疣痘病毒属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188kbp,G+C含量约为60%。传染性软疣病毒在原代人细胞和其它细胞系上生长贫乏或者根本不生长。
-
亚塔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亚塔痘病毒属英文名称:Yata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亚塔痘病毒属亚塔痘病毒属基本特性:亚塔痘病毒属病毒粒子砖形,大小为300nm×250nm×200nm,病毒基因组DNA大小146kbp,G+C含量约为33%。亚巴猴肿瘤病毒在灵长动物中引起组织细胞瘤和单核细胞类肿瘤块。
-
昆虫痘病毒亚科
中文名称:昆虫痘病毒亚科英文名称:Entomopoxvirinae分类类型:亚科分类: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昆虫痘病毒亚科基本特性:昆虫痘病毒(entomopoxvirus简称EPV)的研究发端于1963年。在乙属的桑灯蛾痘病毒粒子中含有四种酶:核苷酸磷酸水解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中性DNA酶及酸性DNA酶。蛹和成虫期也能被病毒感染。
-
乙型昆虫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乙型昆虫痘病毒属英文名称:Betaentmo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乙型昆虫痘病毒属乙型昆虫痘病毒属基本特性:乙型昆虫痘病毒属成员主要感染鳞翅目(Lepidoptera)和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350nm×250nm,具有一个套状侧体和一个圆柱状髓核。
-
甲型昆虫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甲型昆虫痘病毒属英文名称:Alphaentmo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甲型昆虫痘病毒属甲型昆虫痘病毒属基本特性:甲型昆虫痘病毒属成员主要感染鞘翅目昆虫。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约为450nm×250nm,具有一个侧体和一个单侧凹陷的髓核,病毒基因组DNA的分子大小为260-370kb。
-
猴天花病毒病
疾病别名人猴痘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猴天花病毒病又称人猴痘,系人感染猴天花病毒所引起似天花样疾病,但病人亦可直接传播他人。猴天花病毒属痘病毒科,原痘病毒属。治疗方法:隔离患者,选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症状体征本症的临床表现与天花很相似。
-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ASFV粒子20面体对称,直径172-220nm,成熟病毒粒子有两层以上衣壳,衣壳外有囊膜。这种吸附特性也可被抗血清阻断。病毒5个基因编码膜蛋白、分泌性蛋白、参与核酸代谢、DNA修复和蛋白修饰的酶,这些基因可能具有调节病毒-宿主间的关系、控制病毒毒力和持续性感染的功能。
-
痘病毒病23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猴感染后可出现少数扁平丘疹,后坏死结痂,约经4~6周自然消退。此病毒可通过蚊而传播于人,人感染后,其潜伏期约3d,在身体暴露部位出现单个红色丘疹,直径约1~2cm,四周绕以红晕,然后中心坏死变白,后覆以硬痂,时有淋巴结肿大、头痛、背痛、发热等现象。治疗方案:对症治疗。
-
Yaba猴病毒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Yaba猴病毒病系人感染Yaba猴病毒所致的疾病。7d,在受损伤的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逐渐扩大,直径可达2cm,经3~4周后自然消退。症状体征:猴感染后可在皮肤上发生良性组织细胞瘤性肿块,经过几个月自然消退。疾病病因:感染Yaba猴病毒。病理生理:此病毒属痘病毒科。相关出处:现代皮肤病学
-
副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副痘病毒属英文名称:Para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的基本特性:副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220-300nm×140-170nm。对乙醚敏感。DNA图谱分析和核酸杂交实验显示各成员间有很大的分化性。副痘病毒属成员一般来源于蹄形动物和家畜,细胞培养宿主范围窄。
-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二)病原学检查: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
-
正痘病毒属
中文名称:正痘病毒属英文名称:Orthpox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基本特性:正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为砖形,大小为200nm×200nm×250nm,对乙醚抗性。有囊膜病毒的中和位点与INVs明显不同。本属成员自然宿主主要感染人、猴、牛、骆驼浣熊和一些啮齿动物。感染人的天花病毒已宣布根除。
-
天花病毒
VAR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有说是天花使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及背痛。与痘苗病毒的ORFs相比较,天花病毒不同毒力株的ORFs有的表现为截短,有的则为延长。
-
VARV
VARV分类类型:种分类: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乱等瘟疫都留下了惊人的死亡数字。有说是天花使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及背痛。与痘苗病毒的ORFs相比较,天花病毒不同毒力株的ORFs有的表现为截短,有的则为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