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occupationalhazard)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
-
GBZ/T 280—2017 火力发电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标准正文:火力发电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基本要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应急救援、辅助设施、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检查及评估要求等。
-
GBZ/T 259—2014 硫化氢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6.3.6进入可能存在硫化氢的地下窖、井、沟、坑、池、洞、船舱等密闭空间及通风不良场所作业前,应先进行强制通风,再取样分析氧含量、可燃气体含量及硫化氢浓度,取样分析方法依照GBZ/T222的要求执行。吸入2mim~部分人出现眼部刺激症状,轻微的结膜炎4~E.2切水作业:佩戴适用的呼吸防护器,有专人监护,上风向作业;
-
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ICS13.100C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elinesforpre-assessmentforoccupationalhazardinconstructionprojec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7年08月13日发布,自2008年02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g)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GBZ/T 287—2017 木材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对于产生粉尘、电磁辐射、化学毒物的工艺、工段和设备,宜采取封闭或隔离的方式,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5.3.1.2生产性粉尘主要是木粉尘,主要存在于木质材料的锯、切、刨光、砂光、研磨、打磨等作业。局部排风可采取外部吸尘罩和密闭罩两种方式。
-
GBZ/T 299.2—2017 电池制造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第2部分:硅太阳能电池
使用剧毒品的场所应设置独立的事故排风系统。7.2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应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工作场所和可能引起职业危害事故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如接触液氨、硅烷、三氯氧磷、强酸、强碱工作场所、危险化学品库储存库等。常见职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见表C.6。
-
GBZ/T 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6.2.3有低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散发,且其散发点较分散的情况下,宜采用全面通风换气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蒸汽达到职业接触限值要求。6.2.8产生剧毒物质车间的排风系统和一般车间的排风系统应分开。8.2用人单位应对从事卫生工程防护措施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计划的调整应经卫生部批准。(一)职业卫生标准的范围职业卫生标准包括原卫生标准体系中的劳动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标准、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中的职业照射部分。(五)科研成果本办法根据(84)卫科教字第75号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管理办法》(试行)和其他部门的有关规定。
-
WS/T 549—2017 尿中总铀和铀-235/铀-238比值的分析方法 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3.2尿中235U/238U比值测定:将尿样用HNO3+H2O2消解后,通过磷酸三丁酯(TBP)萃取色层分离出铀,用ICP-MS分析235U/238U比值,质谱仪质量歧视采用铀同位素标准物质校正。4.17聚四氟乙烯烧杯(250mL):保证清洁。B.5不确定度评定要求:依据本标准测量的尿中总铀分析结果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小于30%;
-
社会医学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到工业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紧张刺激频繁,死亡主要原因转为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3、橡胶制品的促进剂和防老剂如六甲撑四胺(乌洛托品、促进剂H)、2-硫醇基苯并噻唑(促进剂M)、2-硫代苯并噻唑(促进剂D)、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促进剂TMTD)、苯基甲萘胺(防老剂A)、苯基乙萘胺(防老剂D)、N-苯基-N-环己烷基-对苯二胺(防老剂4010)等。2、激发(1)第21天,两组动物于两侧肋部各剪毛4cm×4cm。
-
管理水平
行动水平(actionlevel)是指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水平时,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一般是职业接触限值的一半。化学有害因素的行动水平,根据工作场所环境、接触的有害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一半。
-
管理浓度
行动水平(actionlevel)是指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水平时,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一般是职业接触限值的一半。化学有害因素的行动水平,根据工作场所环境、接触的有害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一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人才培养。加大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力度,到2020年,完成10万名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完成10万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完成10万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行动水平
行动水平(actionlevel)是指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水平时,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一般是职业接触限值的一半。化学有害因素的行动水平,根据工作场所环境、接触的有害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一半。
-
氰乙酸
NCCH2COOH外观与性状:白色结晶分子量:85.06蒸汽压:2.0kPa/108℃闪点:107℃熔点:66℃沸点:108℃/2.0kPa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微溶于乙酸、氯仿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14(有毒品)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医药上用于制造咖啡因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
一级预防
职业卫生术语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
二级预防
职业卫生术语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又称发病预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
-
警示标识
警示标识(warningsigns)是指通过采取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或组合使用,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进行标识,以提醒劳动者或行人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危险发生。
-
事故应急救援设施
事故应急救援设施(rescuingmeasure(s)foremergency)是指在工作场所或运输过程中设置的、为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大量逸出或泄露而发生急性职业危害或控制事故危害程度而设的防护设施。
-
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卫生工程防护措施(hygienicengineeringmeasuresforoccupational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是指应用工程技术手段控制工作场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发生职业危害的一切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