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蓝蛋白
概述: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又称铜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α2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2万-16万,不易纯化。血清中铜的含量虽有95%以非扩散状态处于CER,而有5%呈可透析状态由肠管吸收而运输到肝的,在肝中渗入CER载体蛋白(apoprotein)后又经唾液酸结合,最后释入血循环。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时常降低。
-
遗传代谢病(肝豆状核变性病)
疾病别名Wilson病疾病分类儿科疾病概述肝豆状核变性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4、同位素铜结合试验根据正常人在经静脉给铜后肝细胞能迅速将其合成铜蓝蛋白并分泌入血循环的特点。2、促进铜排出D—青霉胺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能与铜离子结合,促进尿铜排出,且可能促进细胞合成金属硫因。
-
铜氧化酶
概述: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又称铜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α2糖蛋白,分子量约为12万-16万,不易纯化。血清中铜的含量虽有95%以非扩散状态处于CER,而有5%呈可透析状态由肠管吸收而运输到肝的,在肝中渗入CER载体蛋白(apoprotein)后又经唾液酸结合,最后释入血循环。肾病综合征和营养不良时常降低。
-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2016年版)
(2)肝肾功能、胆碱酯酶、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血氨;(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1.经治疗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或进行性恶化,伴失代偿期并发症,如不能控制的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肝性脑病等,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如因恶性肿瘤血液所致预后较差。能够引起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有造血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其他巨幼细胞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红白血病等;相关药品:氯霉素、硫唑嘌呤、氮芥、氧、叶酸相关检查:粪卟啉、铜蓝蛋白、甘氨酸、血红蛋白、铁染色、叶酸、血清铁、色氨酸
-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如因恶性肿瘤血液所致预后较差。能够引起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有造血系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其他巨幼细胞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红白血病等;相关药品:氯霉素、硫唑嘌呤、氮芥、氧、叶酸相关检查:粪卟啉、铜蓝蛋白、甘氨酸、血红蛋白、铁染色、叶酸、血清铁、色氨酸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可单独应用也可与硫唑嘌呤联合应用。(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胆碱酯酶、血清蛋白电泳、肝炎病毒标志物全套、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ANA、SMA、AMA、anti-LKM1、anti-LC1和pANCA等)、AFP和肝癌相关指标、肝硬化相关指标;
-
血清铜
血清铜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血清铜分类: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无机物测定取材:血液血清铜的测定原理:在pH4.7的条件下,结合在血浆铜蓝蛋铜蓝蛋白上的铜在还原剂的作用下游离出来,与显色剂3.5-Di-Br-PAESA结合成稳定的有色螯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样品中铜的含量成正比关系。试剂:同分光光度分析法、比色法。
-
血浆铜蓝蛋白
③胆汁瘀滞:原发性胆汁瘀滞型肝硬化、肝外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②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蛋白质测定化验类别一:血液生化检查化验类别二:蛋白质测定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肾病综合征恶性淋巴瘤营养不良未成熟儿肝硬化
-
尿铜
血浆铜蓝蛋铜蓝蛋白含铜量约占全身含铜量的3%。尿铜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尿铜分类:体液和排泄物检查尿液检查化验取材:尿液尿铜的测定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铜的空心阴极灯发射324.5nm谱线,通过火焰进入分光系统照射到检测器上。尿液用去离子水等量稀释,吸入原子化器(火焰),铜在高温下离解成铜原子蒸气。
-
职业性黑变病
疾病别名焦油黑变病苔藓样中毒性黑皮炎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职业性黑变病是指劳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是煤焦油、石油及其分馏产品,橡胶添加剂,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等)引起的慢性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一)本病诊断要点1、发病前有长期接触致病物的职业史,并在接触期间发病。
-
尿铜蓝蛋白
由于Cp-水平升高慢于其他糖蛋白如C反应蛋白等,故将其分类于亚急性时相反应物组。(2)药物影响:雌激素与含此类激素的避孕药物、酰胺咪嗪、美沙酮、苯巴比妥、苯妥英、三苯氧胺等药物可使血清Cp水平升高;相关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分裂症、谵妄、肾病综合征、多发性硬化、原发性肝癌、肝豆状核变性
-
血清α1-酸性糖蛋白
概述:α1-酸性糖蛋白早期称乳清类粘蛋白。避免溶血。α1AG与结合珠蛋白测定联用是鉴别血管内溶血的有价值指标。附注:影响因素及其他(1)药物影响:α1AG可与某些药物结合如心得安、利多卡因、各种△43-酮固醇类特别是孕酮、雌激素和避孕药等,通过影响生物途径使血清α1AG浓度降低,α1AG可干扰药物有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