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膜病毒科
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包括一个主要衣壳蛋白C和两个囊膜糖蛋白E1和E2。病毒基因组组成和复制:披膜病毒科病毒RNA作为病毒非结构蛋白的mRNA。在基因组和亚基因组启动子区域的5’-末端,甲病毒和风疹病毒顺式作用元件具有同源性。病毒生物学特性:甲病毒属大多数成员在脊椎动物中的传播有蚊子或其它节肢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
风疹病毒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是风疹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引起胎儿损伤,它可在新生儿表现,可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也可产生慢性或自体免疫引起的晚发疾病,这些迟发症状可在出生后2个月到20年内发生。出生时的其它表现还有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及小头畸形等,预后恶劣。
-
基孔肯雅病毒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研究人员将基因序列和E1病毒糖蛋白与已知该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进行来比对。在1999年时,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MargaretKielian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塞姆利基森林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毒相近的一种病毒)时就发现同样位点发生突变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就几乎不再依赖胆固醇。
-
CHIKV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东南亚地区。研究人员将基因序列和E1病毒糖蛋白与已知该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进行来比对。在1999年时,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MargaretKielian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塞姆利基森林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毒相近的一种病毒)时就发现同样位点发生突变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就几乎不再依赖胆固醇。
-
RUBV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是风疹病毒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溶解、胎盘绒毛炎引起胎儿损伤,它可在新生儿表现,可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也可产生慢性或自体免疫引起的晚发疾病,这些迟发症状可在出生后2个月到20年内发生。出生时的其它表现还有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及小头畸形等,预后恶劣。
-
基孔肯雅热
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媒介伊蚊的感染,从而传播该病。
-
蜱传脑炎病毒
TBEV分类类型:种分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基本特性:蜱传脑炎又称为森林脑炎,由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由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染给人。普通型患者有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呈阳性,伴随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肢体肌肉瘫痪,多在7-10日体温恢复正常。
-
TBEV
TBEV分类类型:种分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基本特性:蜱传脑炎又称为森林脑炎,由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由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染给人。普通型患者有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呈阳性,伴随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肢体肌肉瘫痪,多在7-10日体温恢复正常。
-
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
疾病别名基孔肯雅热,曲屈病,奇昆古尼亚热,Chikungunyafever疾病代码ICD:A92.0疾病分类感染科疾病概述奇孔古尼亚病毒性疾病是由奇孔古尼亚热病毒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季节见于多蚊的7~小白鼠、大白鼠、地鼠等易感。心肌有广泛退行性变和脂肪浸润。
-
亚基因组mRNA
披膜病毒科(Togavride)病毒,其下4个属,其中一个属是甲病毒属(Alphavirus),其Genome是单链()RNA,其单独即可引起完整的复制周期。而其Genome3’末端后1/3编码数种病毒结构Propeins,含4100个核苷,这一区域也称为亚基因组mRNA(subenomicRNA),或称为26SmRNA,此区域编码病毒结构蛋白,即病毒颗粒多肽成分。
-
风疹病毒属
中文名称:风疹病毒属英文名称:Rubivirus分类类型:属分类: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风疹病毒属成员:风疹病毒(Rubellavirus)风疹病毒属基本特性:风疹病毒基因组较小,不包括3’的poly(A),基因组大小为9757bp,病毒RNA的S20W为40S。分开这三个结构蛋白的两个切割受信号肽酶的影响。
-
甲病毒属
甲病毒基因组(49SRNA)既可作为mRNA翻译合成非结构蛋白(nsPs),也可作为复制的模板合成负链RNA,负链RNA又是新的病毒基因组和26S亚基因组RNA合成的模板。合成的多聚蛋白经过翻译后切割,生成4种特定的多肽,分别称为nsP1、nsP2、nsP3和nsP4,其中nsP2的C端有蛋白酶活性,N端与细菌解旋酶同源;
-
鄂木斯克出血热
1943年曾发现本病,1944~易感人群为疫源地的农民,多为青壮年劳动者。病因: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脑水肿可引起感觉改变。诊断:病毒分离:取病人一病周内的血液、脑脊液,接种于豚鼠、小白鼠脑内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或中和试验,呈4倍以上升高者。相关检查:浆细胞
-
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
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是一组以蚊或蜱为传播媒介、由披膜病毒科和布尼亚病毒科的某些病毒引起的脑炎。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和脊髓有局灶性神经元的坏死、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浸润、血管周围白细胞袖套状聚集等。神经系统体征有颈强直、反射减弱或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震颤、肌肉颤搐、痉挛性瘫痪等。